传统人文能否变为AI人文?听学者在沪讨论“科技人文融合发展”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姜泓冰2024-09-24 23:3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澳大利亚中心于2024年9月20日在上海举办“命运共同体: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融合发展”高端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彭青龙教授是“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者。他在报告中表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技术主导人类社会的趋向越发明显。如何在国际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发挥人文学科的规范性和引导性作用,从而规避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巨大风险,促进科技向善、向好地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我们思考“何以为人”的问题,探索个性化创造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领域的智慧,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才能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共创美好的未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指出,AI文学的兴起将推动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促使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的重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正逐步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预示着AI可能取代作家,导致作家职业的消失。人文学科需要与科学融合,实现人文智能化,即传统人文转变为AI人文。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尚必武教授梳理了人工智能文学的兴起及其对叙事学研究带来的新挑战。他引用了多个人机合作创作的例子,如《霍夫曼的犹豫不决》和《AI的内在生命》,表明AI已经开始深度参与文学创作。他认为,AI文学不仅挑战了传统文学概念,还动摇了文学批评的核心。

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宁琦认为,“科技为人文赋能,人文为科技赋值”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人文学科正积极接纳人工智能,数字人文成为该领域的前沿。人文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变得更高效,研究方式从个人探索转向跨学科合作,研究内容也出现了涉及伦理、规则重构等新的议题。但也应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的认知与创新能力退化。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学术伦理、版权争议以及数据隐私等问题。人文学科需要捍卫其独特价值,并参与科技伦理框架的构建。

责任编辑:姜泓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