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国歌奏响、军乐团与合唱团的旋律回荡、和平鸽振翅掠过广场上空、五彩气球承载希望飞向天际,108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志愿者早已整装就位,以青春之名集结,以赤诚之心担当,成为保障纪念活动顺利推进的坚实力量。
驻扎3大服务岗位,全程待命55天,参与20余场跨部门会议,完成3轮全要素演练,累计培训500+小时,打造5期“大巴思政课”,讲授11节课程、齐唱6首红歌,百余名志愿者奔赴6个省市,采访40余位抗战亲历者,共建教育基地,服务超2万人次……从筹备到执行,中石大(北京)学子用坚守与专业交出亮眼答卷。
他们的志愿故事里,藏着太多难忘的瞬间。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李茂粟作为此次活动的学校志愿者带队教师,负责带队服务广场公共区域西南洗手间服务岗,服务岗位分为广场西侧路以西、人民大会堂以东的洗手间岗位和广场西南侧的观众引导岗位,主要服务内容为洗手间区域人流疏导和进场观众线路指引等。这已经不是李茂粟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了,在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此次志愿服务,因岗位紧邻广场核心区域,高峰时段人流如织,需高效疏导观众、合唱团、军乐团等大规模群体,任务艰巨。李茂粟带领团队主动延伸服务半径,提前摸排并精准掌握周边医疗点、轮椅服务点、饮水补给点等便民点位坐标,化身“活地图”,为观礼人员提供“一站式”信息指引与服务衔接,让便民服务无死角。
“在带领同学们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通过这次活动给他们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李茂粟说,他注意到,每次大巴车的往返时间超过120分钟,于是,他带领团队创新打造“大巴车上的思政课”系列节目,将往返参观学习地点、志愿者集中演练过程中的大巴车变身为移动的沉浸式“抗战精神”课堂。志愿者轮流依次登台宣讲,科普正阳门等历史故事和人文典故,充分利用了行车途中及落客等待期间志愿者的空闲时间,让碎片化时间成为思政教育 “黄金时段”,实现了思政教育从静态灌输到动态体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深刻转变。
2023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乔琳舒也是“巴士思政课”的主讲人之一,她是革命先烈的后代,其曾祖父乔西谣曾带着县公安队员在青纱帐里穿梭,十余次参与与日寇和日伪军的作战。10年前,她的哥哥曾作为地空导弹第一方队的一员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10年后的今天,她追随哥哥的脚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此次活动。55天、十余次踏勘演练、单天连续工作时超过20小时,人流疏导、方向指引、岗位补位,她同样展现了当代青年人的使命担当。“血脉里流淌的红色,要一代一代接续下去。"乔琳舒说。
除了“巴士思政课”外,在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培训实践启动前夕,为深化思想引领、凝聚奋进力量,学校团委还组织志愿者团队在假期时间,赴全国多地开展红色研学专项活动,足迹遍及山东枣庄、辽宁沈阳、黑龙江哈尔滨、吉林白山、云南腾冲、河北西柏坡等多个革命历史地标。“志愿者们通过‘沉浸式走访+深度化访谈+创造性转化’三维实践模式,扎实推进抗战精神学习。”校团委书记周学智说,志愿者团队以社会实践为契机,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为后续重大活动志愿服务保障工作蓄势赋能,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服务大局、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