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云南省临沧市注重教育发展,临沧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启动运行,临沧职业教育学院建成招生,临翔小学、临翔区三中、民办学校嘉育中学建成招生,临沧市第一中学恢复初中招生,一大批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教育问题得到解决。
临沧市第一中学
破茧成蝶,临沧市一中引领教育革新
临沧教育的腾飞,始于临沧市第一中学“涅槃重生”。十余年前,这所区域重点中学由于师资薄弱、管理粗放等因素,优质生源大量外流,教学质量滑落谷底。2009年,临沧市委、市政府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位置,赋予临沧市一中充分办学自主权,配套政策资金支持。通过一场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涵盖管理机制、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育人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学校教风学风得到根本转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临沧市第一中学学生在人工智能实验室上课
2018年以来,临沧市一中高分段人数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茅,累计向清华、北大输送78人,向“985”“211”高校输送学生4471人。更可贵的是,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开设科技创新、演讲辩论、书法绘画等30多个社团,注重特长培养,激发学生潜能,让众多边疆学子以美术、音乐、体育、科创等专项特长,叩响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名校之门。
2025年,镇康县78名学子被985、211高校录取
春满云岭,集团化办学普惠边疆
2024年,临沧市组建覆盖8县(区)的普通高中教育集团,以临沧市一中为龙头,通过管理方式、教学教研一体化,建立“联考机制+名师共享+线上教研+跟岗培训+进校帮扶”的一整套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共享辐射。一年多来,临沧市一中选派中层干部常驻临翔、凤庆开展驻校帮扶,9大学科组长深入县(区)联合教研;每月按年级、分主题开展线上教研,定期推送优质试题资源包,开展“名师课堂”直播课;各成员校累计派出241名管理层和教师到主校跟岗学习,全过程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临沧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着力构建具有临沧特色的边疆教育体系。”临沧市委书记杜建辉表示,“集团化办学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边疆民族地区探索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可行路径。”
沧源“佤山少年足球队”在训练
多元成才,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
临沧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落实“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依托学科竞赛、艺术展演、体育训练、科技创新等平台,形成“基础+特长”的培养模式,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多元成长通道。沧源“佤山少年足球队”共向全国青训基地输送19人;“佤山少年创客团队”在全国大赛中屡获大奖;“佤山少年合唱团”唱响国家大剧院。
职业教育开辟新赛道。2024年临沧职业学院建成招生,填补高职教育空白,初步构建起临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深度对接本地产业人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设高原特色农业、对外贸易与口岸经济、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装备制造4大专业群。
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与162家企业深度合作,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学生本地就业、对口就业。近三年,累计安置毕业生1.8万余人,就业率达96%。
临沧职业学院学生在上课
培根铸魂,在边疆种下信念的种子
对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成长成才、走出大山,更要让爱国情怀扎根心田、融入血脉。临沧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把铸魂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思政课建设为载体,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去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履行挂钩联系学校“编外校长”职责,讲授思政课76节,各学校开展“同讲一堂思政课”等活动11900场次。打造“‘三好’嘱托特色思政课”“我们都是收信人”“立德树人在临沧”等系列精品课程。同时,充分利用边境红色资源,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课延伸至国门前、界碑旁、村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纪念地,让“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信念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