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文山,一场静悄悄的 “垃圾消灭战” 正在上演。没有轰鸣的机器,没有高昂的成本,只有一群胖嘟嘟的 “金牌员工” 24 小时疯狂进食 —— 它们吃的是餐厨垃圾、动物粪便,挤出的却是每口都值钱的 “黄金”。

狂炫垃圾,小虫子竟是“移动垃圾处理厂”
走进文山市柳井乡的养殖大棚,刚处理好的餐厨垃圾倒进养殖池,瞬间就被黑水虻幼虫这群“干饭小能手”占领。这些源自美洲、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小家伙,堪称“移动的垃圾处理厂”,更是活的 “营养宝库”。
“别看它长得不起眼,那可浑身都是宝!” 文山虻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罗金称自豪地说。

活的黑水虻:可直接喂养鸡、鸭、鱼、虾、蟹等。

成虫虫干:是畜牧水产养殖的无抗蛋白脂肪添加剂。
黑水虻:可提取甲壳素+抗菌肽,是医疗和美容领域的好原料。

排泄物加工成有机肥,给庄稼 “加餐”。
垃圾处理:从“烧钱”到“生钱”
一个边远乡镇,为何主动布局这一 “以虫治废” 的产业?
面对疑问,罗金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传统垃圾处理要么焚烧要么填埋,既耗成本又易造成二次污染。
养殖黑水虻等于请来了一支不要工资的“清洁工团队”,既解决了垃圾难题,又创造了经济价值。这招“化害为宝”,堪称一箭双雕的治本之策。

从小试牛刀到产业“快车道”
早在 2018 年,罗金称便敏锐捕捉到黑水虻养殖的产业潜力,以自有养猪场的猪粪为原料,在云南红河州元阳县启动小规模试验。经过多年技术迭代,他组建团队攻克养殖环境、温湿度调控、对种虫培育、产卵技术,总结出一套 “周期短、存活率高、见效快” 的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
2020年,罗金称的首个黑水虻种虫培育基地在元阳县建成投产,日产虫卵达 25公斤,为后续产业扩大奠定了基础。
今年6月,在文山市柳井乡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罗金称通过盘活15亩闲置用地,投资50万元建成了标准化种虫养殖基地,不仅大幅降低了起步成本,更借助当地便利的交通条件,拓宽了产品销售半径,让“虫虫产业”步入规模化发展快车道。
核心盈利点:“虫二代” 日销超万
谈及产业运营现状,罗金称揭晓了核心盈利密码:“最赚钱的不是成虫或有机肥,而是虫卵销售!”
他在文山市新建的种虫养殖基地目前已形成稳定产能,日均产出优质虫卵约12公斤,产品覆盖云南、江苏、山东、四川、贵州等多个省份。
市场定价遵循规模化采购梯度:5公斤以下小额订单单价1元 / 克,5公斤以上批量订单单价0.8元/克,凭借标准化培育的优质种源与阶梯式定价策略,基地日均销售额超1万元,看似微小的虫卵,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蛋蛋”。

产业链赋能,村民家门口稳就业
这条绿色产业链,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生活。目前,项目已吸纳9名本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岗位涵盖养殖管理、种虫培育、虫卵收集、包装发货等环节,月均薪酬 4000 元,且提供食宿保障,帮助村民实现 “就业不离乡、增收顾家两不误”。
“以前外出打工照顾不了家,现在走几步路就能上班,收入还不低。”柳井乡村民陶玉仙满意地说。

养殖池里持续的“沙沙”声,正是资源循环最动听的证明。在云南文山,垃圾不再是发展与环境的双重负担,而是循环经济的起点。虫子不再是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点石成金”的关键。
这条“厨余垃圾—黑水虻养殖—鸡鸭饲料—有机肥还田”的绿色链条,真正勾勒出一个“废有所用、物尽其用”的生态闭环。
记 者:李茂颖
制 作:王琳 陈丹 刘洁伶 肖楠
鸣 谢:文山州委宣传部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
统 筹:朱思雄
出 品: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