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着“消费券”变相涨价,商家切莫贪小利坏大局
华西都市报蒋璟璟2020-04-06 18:57

newscontent-adc62d83-1e66-46bc-a305-7be161d59da5-1585907023289.jpg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日全国多地集中发布消费券相关政策,为消费群体送上几百万到上亿元不等的“红包”,引发广大消费者持续关注。

“消费券”究竟能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实惠?消费者应该如何用好消费券?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有专家表示,“要缩小消费券发放的漏损面,制定企业商家参与协议,规避消费券方式可能引发的变相加价、恶性竞争、企业垄断、资源浪费、社会成本增加等弊端。”

各地狂发消费券,砸下真金白银,也收获了一片好评。从理论说,消费券对于刺激消费、复苏市场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然而,从最近的实践反馈来看,还是暴露出了某些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某些商家“变相涨价”。

比如说,大多数消费券都是设定了“满额抵用”的使用规则,很多商家面对众多“用券者”,利用暂时的“卖方主动权”趁机提价。

先提价后满减,可说是业界驾轻就熟的老套路了。在一些商家看来,“消费券”的羊毛不薅白不薅,薅一笔算一笔。如今虽是整体业态颓靡,却仍难耐某些营商者饮鸩止渴,迷失在赚短钱、赚快钱的冲动之下。这种投机商家,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注定是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抛弃的。在大众本就消费意愿低迷的语境下,不诚实的经营者,只会抑制消费回暖的进度。

“消费券”的发放,绝不是给商家一个机会压榨顾客,而是让大众重新意识到“消费”的美好。但是,若这种被撮合的“消费经历”也没那么美好,市民们自然是更不愿意消费了。

“消费券”,是给彼此的一个机会,让商家更好地去展示自己的商品和服务,让消费者重新感受到好物好人好味道。在商言商,切莫为了一点小利,枉费了一番好意。

责任编辑:刘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