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7岁成为高级技师,打破了当时公司年龄最小高级技师的纪录;他,参与加工制造国产首台30MW燃气增压机组,摘取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他,先后有120余项技术攻关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经济效益……他的事迹与水稻专家袁隆平一同被编入中国青少年教育丛书《共和国的建设者》,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2名职工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分别是所属企业汽轮机公司铣工董礼涛和佳电股份装配钳工别林。
董礼涛是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汽公司”)的一名铣工,高级技师,是“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办人。11月24日,董礼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2008年,哈汽公司二分厂设备升级改造,董礼涛被调到了XK778B数控卧式铣床工作;2009年,公司委派他远赴德国,去学习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操作。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董礼涛不负众望,在公司引进这台新设备后短短一个月内,他就熟练掌握了这台数控机床加工的全部操作要领,承担起公司首台燃压机组、重点工程机组等重点项目核心部件的加工任务。
国产首台用于国家西气东输项目烟墩站的燃气增压设备,是引进乌克兰的技术,在他国也是经历了二十年的不断改进、完善才成型的产品。哈汽公司引进、吸收这项技术,并且实现国产化,是对关系国家安全和保障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机组的核心部件,大多是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结构极其复杂,需要加工的部位非常多,更难的是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的要求还特别高。
董礼涛根据机床本身的工作特性,尽可能减少工件的装夹次数,保证统一的基准,他自行设计了一套柔性工装,此套工装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以拆分、组合,还能适应不同结构和异形零部件的安装、定位、夹紧。在燃压机组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乌克兰的燃压机组生产就是靠大量的工装来辅助完成的,而他设计这套工装,不但节约了大量工装设计、制造所需的费用,更关键的是减少了试制阶段的生产周期,同事们都说:“这套工装就是个变形金刚”。这套《铣车复合加工中心柔性工装》,获得了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3 1 0389987.6)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3 2 0539006.7)。
“我喜欢这台机床,它加工出来的产品就像工艺品一样精致完美。我要用它加工出更多更精的产品,助力公司转型发展,助力中国实现制造强国之梦”,谈起新机床,董礼涛总是一脸的兴奋。
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2008年他组建了“董礼涛铣工工作研讨小组”,历经“哈汽董礼涛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董礼涛技能大师工作室”。2013年,又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几年来,工作室共培养出了二十六名优秀人才,在他的众多徒弟中,刘尚获得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何志国通过技术比武晋级为高级技师,获得黑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还被评为公司的劳动模范、“十大创新青年”; 温东升培养成高级技师,先进生产者,担任副班长;王洪宇、李昊、李满昌培养成技师,工作在关键岗位;齐孙岩表现突出,被公司聘为重点工程的专项计划员,进入了管理岗位。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工作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如董礼涛所说,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是所有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作为产业报国的大工匠,董礼涛正怀揣自己的梦想,在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征程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