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旺苍红军城:川陕苏区的后期首府
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王永战2021-02-03 18:36

走进四川旺苍中国红军城,青色的石板路上,游客与居民熙熙攘攘,道路两边,是当地农特产品和各类小吃铺面。

这里是中国红军城,也是全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遗址点最多的红色遗址群之一。

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进入旺苍作战,当年6月解放旺苍全境。1934年11月开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等40多个党、政、军领导机关,以及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都后勤机关先后从通江和巴中搬迁到这里。

“当时的旺苍城不到2平方公里,一下涌进40多个机关,2万多人,比当时旺苍城里的居民还要多。”1月21日,中国红军城讲解员何晓菊娓娓道来。后来,红军在旺苍生活2年多时间,旺苍也由此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红军城。

光辉岁月

川陕苏区后期首府和中心

旺苍,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是川陕苏区后期首府和中心,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

1933年1月初,红四方面军进入旺苍境内作战。当年,旺苍地处川陕苏区的西大门,又是红军西线歼敌的主战场。反击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的众多战役战斗,都首先在旺苍境内打响,最后在旺苍胜利结束。

反三路进围战役中,可圈可点的战斗是红73师夜袭华盖山。当时,红73师推进至旺苍三江坝。面对敌人一个整编旅以逸待劳的防守,绕道从华盖山后面,分道攀上悬崖峭壁,趁夜奇袭敌营,仅以轻伤2人的代价,歼敌500余人,拿下华盖山。敌人因后防失守仓惶溃逃,红73师乘势穷追猛打,一路追击至旺苍坝,将该敌大部歼灭,旺苍得以解放。

旺苍全境解放后,中国共产党旺苍地方基层组织先后建立,县、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也全部建立起来,旺苍实现全域苏区、全境赤化,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

1934年11月至1935年4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等川陕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以及后勤所属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总医院等,全部迁驻到了旺苍坝。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王树声、周纯全、熊国炳等主要领导人也移住旺苍坝,并在这里指挥了广昭、陕南和强渡嘉陵江三大战役。

1935年2月下旬开始,红四方面军全面着手渡江准备。从发起攻击到达成战略目的,整个战役历时24天,到4月21日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共攻占8座县城,歼敌12个团1万多人,强渡嘉陵江战役是红四方面军战史上一次大规模强渡江河的模范战例。1935年4月中旬,川陕革命根据地大本营撤离旺苍,踏上了长征的漫漫征途。

三个之“最”

红军在旺苍战斗生活的2年多时间,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支正规水兵部队,最大的红色童子团,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早成建制的红军妇女武装部队—妇女独立师。

1935年2月中旬,为强渡嘉陵江战役需要,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根据中央指示,在旺苍城王庙街戏楼组建了220余人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直属水兵连。

水兵连组建好之后,战士冒着严寒在东河及附近训练一个多月。3月28日夜,强渡嘉陵江战役打响。水兵连率先在苍溪县塔子山渡口船载红30军先头突击部队强渡嘉陵江成功。之后,又迅速搭起浮桥,确保了红军大部队源源不断地通过嘉陵江向西挺进,并很快摧毁了敌人北起广元、南至南部400余里的嘉陵江防线,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入川北上。强渡嘉陵江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直属水兵连和船工继红军主力后出发长征。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以原来的两个妇女独立团为基础,成立了妇女独立师。把从根据地各地搬迁到旺苍的机关妇女工作人员集中起来,妇女独立师直属方面军总指挥部领导,共2500余人,张琴秋任师长。张琴秋也是红军时期唯一的女将领。

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是我国人民军队历史上一支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早成建制的团以上女性作战部队。在张琴秋的带领下,独立师承担起保卫机关、红军医院、仓库,运送弹药,转送伤员等任务。强渡嘉陵江战役前夕,妇女独立师将庙二湾总医院的红军伤员全部转送到嘉陵江东岸的昭化一带,并把旺苍、黄洋、庙二湾等地的大量武器弹药及粮食、盐、布匹等军需物资转运到永宁铺一带。此后,她们中的不少战士还随红军主力到达了陕北延安。

1935年1月,为了给部队培养后备力量,发挥青少年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少共川陕省委决定,以原来省军区直属之地方武装少年先锋师为基础,从苏区各县少年先锋团、营和儿童团中选调12岁至20岁的优秀者组建成少年模范营、连,集中于旺苍城,组建了最大建制的红色童子团——少年国际先锋师。1935年1月的一天,在旺苍瘟祖庙(今天的旺苍县教师进修校),红旗招展,鼓乐齐鸣,红四方面军建制最大的红色童子团——少共国际先锋师正式组建,2800多名青少年精神抖擞,英姿勃发。这支少年武装下辖3个团,直接由共青团川陕省委领导和指挥。

蹲点看变:穿越百年 感受红军城的市井气

旺苍红军城位于旺苍县城东河镇老城,东河与黄洋河的交汇处,原名旺苍坝,现保留有1平方多公里的川北古镇。

红军城旺苍县城融为一体。今天走在红军城的石板路上,街道两旁,居民与游客熙熙攘攘,卖旺苍农特产品的、卖水果的,卖红军饼的,能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市井气息。

红军城由文昌街、王庙街、龙潭街三条主要街道和木市巷、何家巷两条小巷构成,三条街道总长1300余米,宽约4.5米。清一色的青瓦木板房、一楼一底,延续了川北清代、民国时期典型的木架穿斗建筑风格,似乎和其他古街并无二致。但是,街头东大门墙上“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巨幅标语,为古街打上深深的红色印记。

红军城内的3个主要纪念馆都不要门票,游客、包括这里的市民随时能进去感受当年红军在这里生活和战斗的恢弘历史。

纪念馆外,行走在石板路上,也随时随地能感受到当年红军在这里生活的痕迹。当年红色方面军的被服厂里,74岁的旺苍居民王文直已经在这里开了40多年的“老城裁缝铺”,有穿越古今的传承之感;曾经的“工农剧团”附近,60岁的何建堂做了30年的饼,做饼的手艺是从父辈那里传下来的,当年红军在旺苍的时候,何建堂的父辈就做饼支援红军,现在的店也叫“红军饼”。

每条街都有红军的元素。原来的川陕省工农银行开着旺苍县脱贫攻坚农特产品“枣林皮蛋”,成为展示脱贫攻坚农产品一个窗口,这里每天要卖几千个皮蛋。即使在红军城外,“红色精神”也遍布周边店铺。曾经红军生活的旧址没有空着,而是被用起来,原来的牌匾下注入了新的活力。

龙潭街是中国红军城的主街,当年,红四方面军的几个首脑机关都曾驻扎在这条街上。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部”纪念馆进门就可以看见红色的将军榜,将军榜展示了144名将军名录,这144名将军都是曾经在旺苍战斗生活过的。

排首的是大将王树声。1933年6月,在取得“反三路进攻”胜利后,从阻击战转守为攻的主力部队红73师一路高歌猛进进驻旺苍老城。师长王树声决定选择这财神庙作为师部驻地。随后,红四方面军在旺苍以南的木门寺召开了一次扩军会议。驻防旺苍的红73师扩为红31军,原来的师部挂上了军部的牌子,师长王树声也变成军长王树声。

将军名录里还有上将、中将、少将,包括电视剧《亮剑》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也曾驻扎在这里。

工农剧团旧址纪念馆里,立着当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织毛衣的雕像。解说员何晓菊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徐向前心灵手巧,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平生没有官气,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是唯一会织毛衣的元帅,人称“布衣元帅”。

诉说:沉浸式体验红军城故事

在红军城寻找当年红军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店铺“红军饼”的主人何建堂在这里做了30年的红军饼,做饼的手艺从父辈传下来,当年父辈就是做饼支援红军;在文氏药材铺还有93岁的文开善依旧在药材铺工作,当年红军来旺苍时,他只有几岁,红军的故事不记得,但在这个城里已经生活了快80年。

讲解员何晓菊告诉我们,之前没在红军城里工作没想到红军当年在旺苍留下了这么多故事,现在在这里工作,作为旺苍人,把当年红军在旺苍的故事讲给全国各地的人听,一是自豪,二是很感激当年红军在旺苍做的一切。

可能因为位于县城,红军城有一种区别于其他红色遗址的热闹,建筑基本保持清末民初原貌。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旺苍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修复了抗震救灾纪念馆、财神庙、上清宫等文物,馆藏红军文物有川陕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的三串布印模,红军银元,红军用过的枪、炮、大刀、长矛;红军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子弹;红四方面军的战斗捷报,中共川陕省英安县委墨写的“参加红军十大好处布告”等。现红军城遗址群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全国第七批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候选名单,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旺苍红军城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

责任编辑:王永战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