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海南故事(二十六):松涛水库的建设
人民日报客户端海南频道2021-04-12 21:27

海南岛的农业水利设施落后,大多数农田是“望天田”。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海南农业发展的最紧迫问题。1957年12月17日至19日,海南区党委在海口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决定全党全民办水利,动员百万大军投入水利建设,兴建大、中、小型水利工程9782宗,其中重点工程109宗,掀起全岛水利建设高潮。

海南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全长334公里,集雨面积7033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69.2亿立方米,水源丰富。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由国家投资1.45亿元在南渡江上游建设松涛水库,并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

水库的主要工程是:一座高78米、顶长717米、底宽500米、顶宽8米的拦河大坝,坝址位于儋县亲足口,8座发电能力共5.24万千瓦时的水电站和总长共835公里的大小渠道,全部工程的土石方量为60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建成后,水库灌区覆盖海口市、儋县、临高县和琼山县、澄迈县的大部分以及白沙县的一个乡,总面积占海南全岛的17.3%,可灌溉312万亩田地,年均供电量为2.72亿千瓦时。松涛水库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广东省投资最多的一个项目,也是全国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图片1.jpg1958年7月8日,海南岛有史以来最大的开发项目——松涛水库正式动工兴建。图为松涛水库大坝围堰施工现场。(图片选自《海南党史二卷本》)

1958年4月29日,广东省委正式下达兴建松涛水库的通知。7月8日,松涛水库举行开工典礼,海南岛有史以来最大的开发项目正式动工兴建。20世纪50年代,在机械化水平十分落后的条件下,松涛水库的施工建设,主要依靠人海战术和艰苦奋斗精神。6万余民工从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儋县、临高、澄迈、东方等11个市县,浩浩荡荡开进松涛水库建设工地。

为了在一年内完成大坝建设达到拦洪高度(即海拔170米高程,坝高53米)的第一期工程,几万人的施工队伍按军事化编制组织施工。他们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风餐露宿,肩挑手推,昼夜奋战,每人每天劳动10多个小时,节假日照常出工,甚至连1959年的春节也在大坝工地上开展推车运土竞赛。经过10个月的奋战,终于赶在汛期高峰期到来之前攻下大坝“170”高程的拦洪高度,胜利完成水库建设的第一期工程。1959年8月10日,松涛水库举行盛大的庆功大会,53米高的大坝,巍然屹立在儋县和琼中县接壤的罗白岭、三雷打石岭之间。

1960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松涛后亲自题字“松涛水库”。如今,经历半个多世纪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冲击的松涛水库大坝,依然坚如磐石,水库对区域内的农业、工业以及居民用水仍发挥重要作用。松涛水库因而被誉为“海南开发建设的一把钥匙”。

图片2.jpg

儋州松涛水库 人民网 李浩蓉摄

统筹:赵鹏

文字:丁洁

主播:毛雷

(本栏目由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人民日报社海南分社、人民网海南频道联合推出)

责任编辑:王欣悦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