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正在为老人解说服务功能 乔栋摄
“这个小玩意儿,别看只有巴掌大,作用可不小。”87岁的山西省大同市市民龚翠兰指了指系在腰间的智能穿戴设备“398贴心保”。
2021年8月,龚翠兰在自家小区遛弯时,一个趔趄摔倒在地,“398贴心保”立即响应——1秒自动识别跌倒,30秒救助应答,3分钟救援人员到场,11分钟救护车到场,为老人及时送医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
2019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等7家机构联合发布的《老年人防跌倒联合提示》指出,跌倒是65岁以上老人因伤害致死亡的首位原因。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开展老年人跌倒干预和健康指导,提高老年人及其照料者预防跌倒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对儿童伤害和老年人跌倒的救援、救治水平。”
乔栋摄
“398贴心保”智能穿戴设备,由大同398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研发,其主要功能便是防跌倒。“每秒钟可以捕捉100组人体动作数据,跌倒识别率达90%以上。”大同398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研发主管刘超在空中挥舞着“398贴心保”,屏幕上的感应数值随即在红色区域上下波动。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云计算技术,“398贴心保”实现了跌倒智能判断和自动报警,形成了“跌倒提示—后台报警—人工确认—就近救助”的响应流程。考虑到很多老人习惯讲当地方言,大同398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了一支会讲方言的本地客服团队,同步接线的助老人工呼叫座席逾500个。
大同助老服务中心 乔栋摄
步入398智慧养老呼叫中心,键盘敲击声和电话应答声此起彼伏,接线员李宁正在与来电老人耐心沟通。2021年8月24日14时14分,一阵急促的铃声在李宁耳畔响起,屏幕上随即出现求助老人龚翠兰的姓名、年龄等信息,“摔倒确认”的红色字样在屏幕上闪烁,求助报警定位为“平城区天胜雅园西北角”。
“姨,能听到我说话吗?”李宁此前曾数次遇到过类似的紧急情况,经验丰富的她用大同方言直奔主题,“龚翠兰,龚翠兰,您摔倒了吗?”李宁紧盯屏幕问道。10余秒后,听筒那头“哎哟”一声呻吟,李宁长舒一口气:有回音、有知觉,说明有自主意识。但老人反馈的信息不乐观:“我‘溜’了一下,腿动弹不了了。”
只因一步台阶没踩稳,龚翠兰中午出门倒垃圾时不慎摔倒。她斜趴在地,想站起身来却动弹不得。半分钟后,龚翠兰隐约听到有人在喊她的名字。正午的阳光穿过树梢,照得龚翠兰眼睛晃了神,她下意识地抬头环顾,却并没有看到人。过了一会儿,她才意识到,这声音来自腰间的“398贴心保”。
“您先趴在地上不要动,我们的救援人员很快就到。”李宁心里有把握,“398贴心保”的定位误差不超过3米。她一边协调联系龚翠兰所在社区的助老服务站,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迅速调出系统中存储的龚翠兰健康档案,第一时间传输至医院,最后通过平台通知老人子女。
3分钟后,天胜雅园所在的云泉里社区助老服务站工作人员赶到现场;11分钟后,120救护车赶到现场,随车医生结合健康档案中的高血压等病史记录,为龚翠兰进行了心电图检查。经过及时抢救和精心治疗,老人脱离了危险。
2020年8月起,大同市民政局在平城区率先试点,为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75岁以上独居及低保家庭老年人、低保家庭60岁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费配用“398贴心保”。目前,大同市平城区已有1.56万余位老人用上了“398贴心保”。
(原文载于《人民日报》2022年2月25日13版,原题《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一万五千六百余位老人用上智能穿戴设备——跌倒救援 秒级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