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 一条街,一座城
百年老街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阿克苏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有一条街叫王三街,这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是由天津人王福才和他的养子王福星(小名王三)创建,形成了当时初具规模的小巴扎。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几代王三街人共同努力,将这条街建设成为阿克苏的中心街区。
这个真实的故事,由作家图尔贡·米吉提历时近两年写成长篇小说《王三街》,并由新疆作协副主席玉苏甫·艾沙用时一年翻译完成。近日,该书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日前,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会同自治区文联、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少数民族出版基地),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策划推出“新时代文丛”第五辑图书,《王三街》被纳入其中。
业内人士评价,《王三街》以饱满抒情的笔墨讲述了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讴歌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中心思想,是贯穿这本小说的主旋律。”玉苏甫·艾沙说。
老街的发展历程,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讲述了在阿克苏市王三街上的感人故事。小说从天津商人王氏结缘西北边城,扎根创业、辗转两地苦心经营的创业、守业经历讲起,时间横跨新旧社会,延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动刻画了不同时代的个性鲜明的主人公人生命运。
书中,维吾尔族孤儿王三出生不到一年就被王姓天津商人收养,并在王家人的细心呵护下健康长大,其间去天津度过八年、接受新式教育学习掌握中医知识,后来父子俩回到阿克苏以后创建王三街。
小说以王三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展开,用朴实的语言,感人的故事情节讴歌了血浓于水的民族团结之情,讴歌了党和政府为新疆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阐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诠释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一真理。
图尔贡·米吉提,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新疆乌什县阿合雅镇,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从199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发表过100余短篇小说、20余篇中篇小说,以及出版发行有《透明的翅膀》《绿叶》《王三街》三部长篇小说,是一位多产优质的中青年作家。
“从小,我就听王三街上的老人们给我讲过一段让人泪目的民族团结故事,汉族商人王福财以及养子王三的故事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晚上做梦都能梦到他们。”图尔贡·米吉提在谈到创作初衷时说。
这本书是图尔贡·米吉提在2020年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作完成的。“我觉得一个作家,应该把这充滿人间大爱的故事写出来。”他说。
好作品,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翻译这本书,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玉苏甫·艾沙足足用了一年,将《王三街》翻译完成。
玉苏甫·艾沙于西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维汉翻译专业毕业,文学功底深厚,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两次提名。2020年创作发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脱贫攻坚主题创作作品《博格达来信》并转写成维文,在维汉两种文字的互相转译方面,玉苏甫·艾沙在疆内作家中独树一帜。
“我们已经合作过几次,图尔贡·米吉提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说话时挺严肃。从一开始认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通过电话联系,交流作品创作和翻译心得。电话这一头,总是我的话多一些。”玉苏甫·艾沙说,“男人说话要瘦一些,做事要肥一些”,在他的印象中,图尔贡·米吉提就是这样的男人。
翻译时,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天津话的天桥味儿翻译出来。玉苏甫·艾沙查阅了大量资料,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在文中使用了很多“您呐,麻,甭介意,别介……”等等天津口语用词。“不过,后来评审专家建议少用地方方言,之后我又改回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玉苏甫·艾沙说,尽管没有用方言,但于他的创作而言,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书中,作者对王三街的描写,让玉苏甫·艾沙对这条街道本身有了极大兴趣。他专门飞往阿克苏市,在王三街足足逛了三天,这让他笔下翻译后的王三街,有了更加鲜活的地气。
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少数民族出版基地)的各级编审工作环节的编辑们也对这本书倾注很大心力。在选取一些传说故事和经典诗词时,给予了作者和译者不少意见。在与玉苏甫·艾沙探讨《诗经·木瓜》里“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句时,给了玉苏甫·艾沙灵感,翻译时,他将古诗经典和故事内容有机结合,让故事情节有了更深层的含义。“一部感人的作品,首先是要打动自己的心,才能打动读者的心。这本书,作者、译者和编者,都在用心完成。”责任编辑钟鸣说。
《王三街》的维吾尔文版也即将出版。当下,作者和译者两人正在共同致力于《王三街》第二部的写作和翻译。“《王三街》这本书,用维吾尔文写就,译者在翻译同时完善了作品,之后先以汉文出版,其意义深远。这本民族团结的作品,是众人写就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新疆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范聪卓说。
(素材来源:掌上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晚报∣作者: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