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吸一口气,如沐春风,酣畅淋漓。嘿,这可真是个天然“氧吧”!
一条小溪穿过村落,古桥、古道交织其中,给山间古村平添了几分枕水人家的水乡风情。沿着清澈见底的小溪散步,鱼虾在水中游乐,仙雾笼罩着竹海,麋鹿、野牛、山羊等动物在林中奔跑……
山清水秀桃源影,茂林修竹遍野芳。这里并非世外仙境,而是现实的村落——松阳竹源后畲村。村子距离丽水松阳县竹源乡政府11公里,坐落于小港支流赤圩坑的源头。
于空中遥望,后畲村折叠式地坐落在山坳中,属于是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具有鲜明的浙南地域特色。房屋层层叠叠地向山顶垒砌,有的高低错落地散布在大山的褶皱处,有的坐落在饱满的山坡阳面上,一伸一缩之间,村庄仿佛一把打开的折扇。
图为后畲村
你一定还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古木。走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鹿头般的大树。走入村里,女贞、铁冬青、枫香、钩栗、小叶青冈等树木矗立其中,400年的苦储、南方红豆杉给村子又增加了更多厚重感,而那棵四百年南方红豆杉直径近两米,需要四人方能环抱。
后畲村有283户,758人口,其中叶姓占90%以上。村子的核心位置是叶氏宗祠,相传叶氏先祖从古市迁移到西屏、再从西屏迁至于此。民居、祠堂、庙宇、古粮仓、银矿洞遗址、香火堂……村里大部分传统建筑集中修建于清代中后期,从建于乾隆三十年的唐葛周殿,到大凤岩银矿洞遗址,建筑种类丰富,规模可观。
图为叶氏宗祠
说起村名中的“畲”,则更有来头。畲字与“畬”非常相像,但这里并非都是畲族人。“畬”意为“火耕”,由于后畲地处山区,耕地广阔,所以常秋熟后火烧秸秆,春初焚草耕田,开山造地也用火烧,故而得此名。
不过,对后畲村最具有仙气的称呼当属“七宝尖下的谷仓”。村中坐北朝南有座山岗,山顶被称为七宝尖,相传山顶可以化成七种宝物。当问起村子为何不建在坐北朝南的山坡,村民的回答是:向阳的地方更容易种庄稼。
空中遥望,村中五条山岗呈环状将这个古老的村落相围,山峦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时而居于高山云巅,时而隐于深坳谷间,时而卧于清溪水畔,一侧则是400多亩梯田和数十个谷仓。
图为村中传统晒台
后畲村居于深山之中,却能开垦400多亩耕地,实在不简单。为了储存粮食,村中从清朝起建了十几个谷仓,古老的谷仓流传下来,颜色已经褪化,木纹尤为粗糙,古锁也已锈蚀斑斑,却是数百年来后畲村重视粮食的最好见证。
由于地处山区,长期交通不便,一些独具特色的民俗风物也流传下来。每逢重要传统节日,全村都有拜祭等传统活动。由于请郎中不便,松阳先民通过长期积累,采集草药来防病,因此,端午茶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茶”,是民间传统的保健饮料。做炊糕、打米粿、做豆腐,除夕炊山粉圆……往来的食客们不禁留下口水,甘愿驻足。
然而,曾经恒久不被打扰的幽远之地,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也免不了要发生巨变。
随着村民外出务工,后畲村不仅面临着“空心化”,而且房屋多破旧,濒临倒塌,古村原有的灵气韵色似乎黯淡了许多。但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村民们,何尝不想使村子熠熠生辉呢?
村子的改造随即展开。近年来,后畲村迎难而上,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不破坏原有的房子结构,保留原貌,用现代修缮手段让老屋重焕生机。
图为村中的夫人殿
没有人才和资金怎么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拯救老屋行动出一半资助款,县政府给予一部分补助,老百姓再自筹三成到四成,这样一来老百姓出一点点钱就能把自己的房子修好。”负责人裘基鹏说。
如何让人文与自然相和谐?燕子窝搭在待整治危房之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惹人怜爱。面对此情此景,村民将人员撤离,房子贴上封条,等燕子长大了迁徙,再进行房屋改造,为了一个小小的燕窝,村民们大费周章。
2019年以来,后畲村还引进了青年学生,融合现代设计,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教授沃夫冈·克纳普和中国美术学院单增教授也加入了后畲村,数十位国内外艺术家在这里展出油画、水彩、雕塑,也使得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未来的观念已和艺术融为一体。
此外,借助村中环境优美、山区耕地文化保存至今的优势,后畲村先后筹建起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心、中医农业实践基地和归朴永续农业及自给自足生活研究所,将实现农业发展的多方融合。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后畲的老屋,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绿树丛荫之中后畲宁静质朴,黄泥墙的老屋在夕阳的漂染下呈现出一股天然的土地红韵。这里的人儿热情好客,这里的民风淳厚质朴,作为一座农耕文化传承至今的原始村落,后畲村同样散发着勃勃生机,前进路上,下一个“谷满仓”的收获季就在前方。
贾万里参与采写
图片及视频素材支持:松阳县委宣传部 松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