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释放乡村“她”力量 特色产业促增收
林西县委宣传部赵妍李斌2023-05-11 22:03

巧手变废为宝,巾帼尽展芳华。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朴实无华、勤勤恳恳,一片片不起眼的玉米皮,经过她们灵巧的双手精雕细琢之后,完成了华丽变身,活灵活现的动物贴画,好看实用的收纳篮筐,精致绝美的手工挂件……她们用鬼斧神工的技艺,化腐朽为神奇,把看似一文不值的玉米皮变成了创造价值、带富村民的宝贝。“巧娘们”围坐一起制作玉米皮“艺术品“

在林西县大营子乡东升村的一户庭院内,村民刘玉英正在制作玉米皮贴画,一张张小小的玉米皮在她手中穿插飞舞,化身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现在不愁吃穿,医疗有保障,生活质量提高了,大家冬闲的时候,在家做玉米皮贴画,整帽子编织,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还能有不错的收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谈及自己生活的变化并畅想未来,刘玉英激情满怀地说道。“巧娘”认真制作玉米皮贴画.jpg“巧娘”认真制作玉米皮贴画

玉米皮手工艺品制作是林西县重点文创产业,也是县妇联大力推广的促进妇女就业特色项目。玉米皮粘贴画是以玉米皮为主要原材料,搭配桦树皮、树枝、羽毛、五谷等材料,根据玉米皮和桦树皮自身纹理特点和天然色调,经过选材、熨烫、防腐、剪刻、粘贴、护膜、装裱等复杂工序,最终制作成湿而不卷、燥而不裂的玉米皮粘贴画,呈现出自然、古朴、精美的效果,适合居家、办公场所悬挂装饰,深受市场欢迎。林西县大井镇妇联玉米皮贴画培训班.jpg林西县大井镇妇联玉米皮贴画培训班

代云平是大井镇中兴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同时也是镇里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的技术骨干。“我妈自从学会了玉米皮编织,就停不下来了,只要一有空闲就编,有时候晚上都编到十一二点,还兴致勃勃。”代云平的女儿说。“我从小就爱好这个,听说镇里有玉米皮编织培训,我可高兴了,以前农闲时候就是在家待着,现在好了,我在家编织既不耽误家里的零活还能挣钱,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卖了近一万块钱了,这不这两天又有几个订做玉米皮拖鞋和颈椎枕的,我得紧忙!”代云平高兴地说。

侯占云是代云平的邻居,自己和老伴身体不好,无法出去务工挣钱。在代云平的带动下,也加入到玉米皮手工艺品编织队伍,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切磋编织技术。侯占云说:“我岁数大了,干不了重活儿,正好玉米皮编织在家坐着就能编,太适合我了。”侯占云编织的汽车坐垫和颈椎枕,表面平滑,做工精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很多人都特意到家里来订购。“以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么大岁数还能学这么一门挣钱的手艺,我还得靠着这个手艺致富呢!”侯占云乐得合不拢嘴。

来到新城子镇海棠湖村乡土人才培训基地,一张张玉米皮贴画、一个个生动的卡通形象、一套套玉米皮编织用品映入眼帘,一旁的培训教室里,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在村民们灵巧的双手下孕育而生。“有订单我们就来这里边学边做,既不会耽误农活,又不影响干家务,每天收入百八十块钱不成问题。”新城子镇海棠湖村村民轩辕霞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制作着玉米皮手工艺品。

林西县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引领产业发展,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妇女”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统一购置原材料、统一价格回收、统一外部包装、统一定价销售,注册商标,走品牌化运作的路子,在产品销售上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县妇联与林西县梓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林西县巾帼电商销售平台,实现玉米皮文创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林西县官地镇玉米皮贴画培训现场.jpg林西县官地镇玉米皮贴画培训现场

目前,林西县玉米皮文创产业已覆盖5个乡镇、14个行政村,建有玉米皮文创产业基地8处,合作社11家,玉米皮手工艺产品达14类、60多个品种、13000余件。累计开展培训260余期,培训妇女9500余人次,培养技术骨干300余人,人均增收5000余元。精美的玉米皮贴画作品.jpg精美的玉米皮贴画作品

“林西县‘玉米皮贴画’已经入选自治区‘非遗’代表性项目,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让传统手工业变成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让指尖技艺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既然要做,就要做好做大做强,让老百姓有更多收入。”林西县妇联主席吴婧信心满满地表示。栩栩如生的玉米皮编制品孔雀雕塑.jpg栩栩如生的玉米皮编制品孔雀雕塑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成就发展。林西县以打造“全产业链玉米皮文创产业”为目标,坚持“依托市场、建设基地、创建品牌、带动增收”的指导思想,让“半边天”当“主攻手”,使玉米皮文创产业成为繁荣民族文化、强化民族团结、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的强力“引擎”。image.png

精致绝美的玉米皮十二生肖手工制品

责任编辑:吴勇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