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传统古村落丨富阳蒋家村:宗祠传家风 台门有新生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窦皓2023-06-06 11:01

和往常一样,馆长谢华来到村里的红色报刊研学中心,翻阅起了旧报纸。这里由村里的台门改造而来,面积不大,却收录了《新青年》创刊号、《觉悟》《申报》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近百件党报党刊。

身为收藏家的谢华,家原本在东北,却成为了新富阳人。为寻访古籍而来,却醉心于这里的山山水水的他,如今在富阳落了户、安了家,还将自己收藏的万余份老报刊捐献了出来。

image.png图为村中的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

所以,这个村子有什么魔力?

“这是一个老式的江南山村,靠山贴水,屋密人稠。屋多是两层楼房,土木结构,粉墙黛瓦;山是青山,长满毛竹和灌木杂树;水是清水,一条阔溪,清澈见底,潭深流急,盛着山的力气。”麦家的《人生海海》,是写给自己和故土的书。跃动的文字,将人们带回他的故乡——杭州富阳蒋家村。

碧绿澄澈的富春江水和连绵不断的群山,环绕着这个传统村落。袅袅炊烟,潺潺溪水,山林翠滴……古村之外,自是秀山丽水。

image.png图为村中的富春茶社

蒋家村位于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中部,山多地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翻阅《蒋氏宗谱》才发现,河南蒋乡原是蒋姓的封地,后因战乱外迁,其中一支便迁居至浙江青田,成为蒋家村的第一世祖。

时过境迁,先祖由青田来到武林西湖,聚落繁衍,生生不息,形成了如今的蒋家村,而祠堂便是这村里厚重的历史书。

蒋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入口处的门匾上烫金的“蒋氏宗祠”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祠堂内是面阔五间的前厅,前厅正中伸出一座三面敞亮的大戏台,戏台顶有圆形藻井,两翼飞檐翘角,翼角饰凤凰展翅,台前两根粗大木柱,柱上牛腿雕刻着狮子滚绣球,十分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蒋氏祠堂左右两侧的墙上,写有“国家本源是教育,民族前程在儿童”的字样。追溯历史,蒋家村自古就曾开设多家私塾,二十一世孙蒋锡芬在民国年间回乡集资创建的“鼎新小学”(即民乐学校)至今仍在。

孝父母,敬长上,友兄弟,立教养,守法度,奖贤能,惩顽恶,戒争斗。这是《家箴十则》和《家训八则》里的箴言,更是历代蒋家人恪守的家训。村中每家都悬挂着的家训匾额,是传承百年的淳朴家风和持续涌现的蒋家英才。

祠堂之外,村里20多栋清代古民居同样默默诉说着历史。这里,它们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台门。起初,“台门”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变化,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可称为“台门”。

在这里,时光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天井里飘散着远古传说,墙壁上的雕刻尽显民国遗风。穿梭其中,似乎置身于小说中,旧式人家的生活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image.png图为蒋家村台门

书房、剧社、红色研学中心……围绕“江南台门、耕读传家”特色主题,村里对老台门进行了分类激活。除了以旧复旧,修缮改造之外,文学元素被广泛纳入了进来。

行至村中中心广场,许多游客不由得停了下来。挂着红星的墙面上,写着麦家小说里的一句话——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如今,村里提取麦家《解密》《暗算》《风声》等谍战小说中摩斯密码、暗号元素,通过漫画、彩绘、展陈等形式,把老台门、老弄堂改建成风声巷、暗算弄、裁缝铺和平杂货铺等文学打卡景点,让游客感受台门文化的魅力。

不仅如此,运用大数据可视化及人工智能手段,蒋家村正把历史古迹搬到数字文化空间中来。在一处老房子里,搭建好的微影棚选取麦家《人生海海》书中所述的战争场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二次创作,让老台门和小说中的故事“活”起来。

image.png图为蒋家村夜景

“未来,我们还要结合剧本杀、数字新文创等周边产业,深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蒋家村党委书记蒋顺国说。

如今,麦家的旧居仍在。那是一座位于蒋氏宗祠的左后方的两层木制建筑,只不过现已改造成为麦家书屋,希望村内的孩子和前辈一样,读好书、做好人。时光流转,道路中间鹅卵石换成了大理石板,吱呀作响的木门重新做了整修,但淳朴的家风依旧代代相传。

天色渐晚,华灯初上,好在村里的亮化工程也已完工。屋檐下的红灯笼、草丛里的插地灯、牌坊上的照明灯……夜幕之下,历史中走来的蒋家村,依旧“光彩照人”。

参与采写:贾万里

责任编辑:刘军国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