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红明村二组村民范国良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压在心里好几个月的麻烦事解决了,他乐呵呵地说:“这下晚上能睡个安稳觉了!”
原来,范国良在2016年承包了同村村民的29.48亩土地,共花费24.4万元。由于近几年土地越来越值钱,对方想把地要回来。“他从过完年就开始要地,可我当初承包了20年,现在只种了7年。我把当时签订的协议拿出来,白纸黑字,人家就是不承认,我真是拿他没办法。”无奈之下,范国良找到村里3位老支书,没想到只用了2天的时间,双方就达成协议,对方将24.4万元还给范国良,并额外补偿6000元,范国良年底还地。
据了解,2021年3月,大佘太镇村党支部换届,担任村书记30多年的3位老支书退休了。为了更好地解决乡亲间的急难愁盼问题,7月份,大佘太镇党委成立了“老支书调解中心”,将3位老支书聘为人民调解员。
3位老支书姚交其、贾小才、杜祥今年分别74岁、68岁、64岁,都有着30多年的党龄,党性强、经验足、群众基础好,在村民中也有一定的威信。
让矛盾双方都满意,是3位老支书的调解目标。他们会先和矛盾双方单独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听取每一方的诉求,再进行实地调查,涉及土地问题的,就多次去地里把事情核实清楚。这样一番调查后,3位老支书心里都有了底,会接着和矛盾双方单独说明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过程中,矛盾双方往往会被老支书的耐心细致所打动,情绪也能平复下来,理性看待矛盾,到了这时,3位老支书才会把矛盾双方叫到一起,大家心平气和地商量具体的解决办法。
在老支书贾小才看来,调解矛盾的过程中,了解基本情况、实地调查是基础,最重要的是一碗水端平,把事情断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大伙儿才服气。
通过近两年的工作,3位老支书总结出“三个三”工作法,涉及村一级历史纠纷或复杂矛盾的,召集该村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形成“三方代表”,与当事人召开联席调解会,共同商讨制定解决方案;涉及司法纠纷和政策争议的,召集镇分管领导、法庭负责人和相关部门驻镇单位开展“三方坐诊”会议,各司其职协助解决;较为简单的村民纠纷,则采用当面反映、调查研究、座谈调解的“三步议事法”,还会定期回访,比如调解完范国良的事情后,老支书给红明村的村书记打电话,知道范国良已经收到退款后,这才放了心。
在老支书调解中心,桌子上摆放的一个厚笔记本引起记者的注意,翻开后,左面一页是调解时的照片,右面一页写明了每起纠纷调解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内容,从2021年7月12日调解的第一件事开始,一直到现在,老支书杜祥记录得清清楚楚。
平日里,走村入户、下乡调解是常有的事,周末节假日也不休息,周围的人看他们这么辛苦,会劝说他们别那么较真,“这是党和乡亲对我们的信任,只要乡亲找过来,我们都会用心对待,及时了解情况,努力把事情解决好。”老支书姚交其说。
调解中心成立两年以来,共受理66起事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0%左右。下一步,大佘太镇党委、政府将继续深化“三个三”工作法,以老支书的工作标准为标杆,发展壮大人民调解队伍。把“枫桥经验”扎根在基层,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将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儿上,提高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