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几十米长的数字屏幕上,不断实时显示着灌区灌溉水量调度情况、总干渠枢纽实时运行状况以及灌区工情视频监控等内容。不远处的实体沙盘,则详细展现了河套灌区中总干渠、干渠、分干渠等7级灌排体系的运行状况。
6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现已形成完整的7级灌排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沙盘、屏幕,听取当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河套灌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等情况介绍。
图为6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这是6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湾内蒙古段左岸,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50余公里,总土地面积1784万亩,现引黄灌溉面积1154万亩,是全国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之一。
在沙盘处,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主任张广明向总书记介绍了河套灌区的基本情况。“在我介绍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时,总书记询问我‘三盛公’名字的由来,以及黄河北河故道什么时候断流改道,从这些问题可以感受到总书记对于黄河以及河套灌区十分关心。”张广明告诉记者。
张广明便向总书记简短介绍了“三盛公”是因当年晋商乔致庸在此开设票号分号而得名,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在黄河干流上建设的第一批重要水利工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河套灌区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河套人民的深情厚爱。图为6月8日,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的沙盘。记者 张枨 摄
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始于秦汉、兴于清末,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区历经引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排配套、现代化改造等4次大规模水利建设,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建设三大历史跨越。
“灌区现有的7级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共计10.36万条、长6.4万公里,各类设施和建筑物18.35万座。”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宏伟告诉记者。
随后,总书记来到调度屏幕前,观看了三盛公水利枢纽下游全景的实时监控画面,工作人员对画面进行了远程控制演示。
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建成,结束了河套灌区“多口引水,无坝自流”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河套灌区的引水灌溉问题,灌区灌溉面积由建闸时的547.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154万亩,极大地减少了黄河洪涝灾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边疆稳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屏幕前,张广明向总书记展示了河套灌区水量调度各类数据的汇总,包括来水预测、需水预测、配水预案、每日水情信息传递等数据。“我们通过积极推进信息化及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可以及时了解计划执行情况,快速获取灌区国管渠道用水数据,精准掌握灌区用水情况,并开展输配水的实时调度和信息传递,提高了用水调度的效率和准确性。”张广明说。
“调度屏上红色是灌溉渠道,蓝色是排水沟道,标明了实时运行水位、流量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现场自动采集,远程传输,每间隔5分钟向监测中心传送一组新数据。”徐宏伟介绍。
图为6月8日,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调度屏幕。记者 张枨 摄
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2002年正式开始规模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连续建设与应用,目前各项工作已走在全国400多个大型灌区的前列,被水利部两次确定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单位,2022年再次被列为数字孪生先行先试灌区,不仅为河套灌区安全运行和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国内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贡献了经验,有效提升了河套灌区的科学管理水平,有力促进了河套灌区的高质量发展。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同时要量入为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可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我们在国内灌区管理单位中率先建成LTE网络制式的4G专用无线移动网络,并覆盖全灌区,同时突破了引黄自流灌溉多泥沙渠道复杂条件下自动量水技术瓶颈,解决了国管干渠调度断面自动化测流的难题,并建成河套灌区水量调度中心及信息化数据中心,提升科学调度能力和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徐宏伟介绍。
图为6月8日,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调度屏幕显示的黄河上游水情。记者 张枨 摄
“内蒙古黄河流域信息化中心也设立在我们这里,包括了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的入库、出库流量和蓄水量,甘肃、宁夏直至河套灌区下游头道拐的水位和流量信息。”张广明说。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并加快河套灌区的现代化建设,进而推动巴彦淖尔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张广明表示。
文字:张枨 翟钦奇
视频拍摄:孟佳澍 张雪冬 杨永旺
视频制作:孟佳澍 张雪冬
编辑:陈沸宇 丁志军
审核:陈沸宇 杜尚泽
统筹:王一彪
(部分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临河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