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与生物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秘书处通知,经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5次会议审议,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符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各项要求,顺利通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第二次十年评估。
赛罕乌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其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多样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西辽河上游水源涵养地。赛罕乌拉保护区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并于2011年通过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第一个十年评估。
2014年12月14日,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东北马鹿。
2021年5月26日,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开展鸟类监测。
2023年4月10日,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
2023年5月21日,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黑琴鸡。
2023年5月21日,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环颈雉。
2023年6月25日,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助的斑翅山鹑雏鸟。
2023年6月25日,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豆雁 。
2023年6月25日,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狍子幼崽。
2023年6月25日,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鸳鸯。
第二个十年评估肯定了过去十年的成绩:1、过去十年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赛罕乌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就上一次十年评估的建议,做了较多的改进工作并取得成效。2、保护区通过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天然林停采等措施全面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成效。保护区内林草覆盖率89.97%,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调查新记录野生动植物种数不断增加,与2011年相比新记录野生哺乳动物7种、鸟类15种、爬行动物2种、昆虫158种、野生维管束植物68种。3、科研监测工作规范有序。保护区建立了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提升了对保护区内重要动植物和微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的研究水平。赛罕乌拉生物圈保护区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有序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撰写5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荣获多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奖励,为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4、保护区重视自然教育工作,以自然博物馆、自然课堂等形式提高民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增强保护区及周边居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理解。5、社区发展方面,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保护区结合国家扶贫政策,通过科技骨干挂职周边社区,帮助社区居民由传统的放牧方式转变为饲草种植、舍饲圈养的方式,推动了周边社区的发展,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2010年保护区内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5元,2020年为13601元,增加了1.89倍,高于保护区外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评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