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区位优越,产业集聚,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打造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意义重大,发展现代物流业得天独厚。2023年6月,通辽市正式获批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通辽运达市场作为通辽冷链物流基地的北部片区总占地514亩,投资15亿元。其中冷链仓储及配送相关服务功能规模约385亩,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完善。主要生鲜农产品年交易量54.75万吨,年交易额达65亿元。业务辐射全市域,延伸辐射到区内外多地,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是一家集民生工程、“菜篮子工程”等多种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农副产品流通枢纽。
通辽运达绿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春丽说:“通辽运达市场致力打造通辽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个生态平衡的环境。通过平台作用的发挥,能够达到品牌的集聚、产品的集聚,包括服务的集聚以及物流的集聚。能够让上下游在整个平台和生态系统中和谐共存、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共赢和畅通。对于上游来说,主要是合作社以及大型的种植基地,还有一些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对接,能够帮助他们从产品的源头建立食品安全体系。”
在冷链功能建设方面,通辽运达市场建设有冷藏冷冻库区、交易中心区、农副产品市场、仓储冷藏应急保障区和分拣配送服务区、农畜产品检验检疫区等冷链相关功能区。通辽运达绿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春丽介绍,利用平台的集散作用和渠道的辐射作用,市场内五百多家商户可以延伸辐射到赤峰、锡林郭勒盟、黑龙江、山东、河北、双辽等地。何春丽说:“运达市场现在商户有500余家,除了辐射通辽的9个旗县市区还辐射到吉林包括兴安盟等地,辐射面很广。通过平台的集散作用和整个渠道的辐射作用建设仓储物流,目前已经建设了近4万平方米的仓储冷链的库房。在库房建设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还要建设100多亩地的冷链仓储物流,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够达到前店后仓的一个模式,减轻物流成本。同时,也是通过仓储冷链,能够对本地的农副产品进行错峰的存储和销售,增加产业链上游的经济收入,助力咱们乡村振兴。”
通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北部片区通辽绿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南部片区通辽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两点布局,形成南北片区协同、互补、联动。北部片区借助于南部片区运输优势进行产品输送,使国内外产品畅通流动,降低全流程物流成本,增加本地产品竞争力。
通辽运达绿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春丽说:“因为目前像我们市场这边一些进口商品是从大连港进行转运的,像泰国缅甸的产品,通过食品安全的检测,和相关部门的资质的认证,能够顺利到达通辽。如果说是和北部片区能够实现契合度很高的联供联建,能够减轻中间的成本,市场销售的价格会相对于之前有所降低,对全市的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本地产品通过渠道进行走出去的时候,也减少中间的环节、减少物流成本。”
预计到2025年,通辽市冷库总库容达到50万吨,产地预冷冷库容量达到10万吨,实现冷库货物吞吐量达到72万吨。基地年交易及配送额达到200亿元,基地主要农产品年周转量达到300万吨,冷链产品销售占到通辽市冻品市场全部份额的95%以上,服务收入达到2亿元,对企业营收增加具有显著作用。
通辽市发改委三级调研员锦专表示:“通辽市此次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城市,对于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通辽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在进一步融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网络,支持产地区域高品质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升级,促进乡村振兴、扩大就业,促进冷链物流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上,有显著的成效和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在保障食品安全、保障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等方面守护好老百姓的菜篮子的安全。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模式冷链物流集约化、组织化运行,带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以冷链物流为突破口,助推通辽市依托自身优势的特点,更高水平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消费市场,全面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东北战略,构建以冷链物流为先导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