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曲——种下“碧根” 拔掉“穷根”
翻开兴安盟科右中旗近20年的发展史,就能够清晰地看出,这是一部同风沙抗衡的斗争史。
将卫星地图放大至一定比例,一条黄色沙带由南向北延伸,如同一把利剑贯穿在科右中旗的地图之上——在全旗15613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内,荒漠化、沙化土地,分别占到17.4%和26%。
科右中旗土地沙化区域严酷的生态环境。(图片来源 :科右中旗委宣传部)
作为兴安盟地区内荒漠化和沙化较为严重的旗县市,科右中旗地处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和大兴安岭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地带,又横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普遍,生态环境脆弱。
在科右中旗,上了年纪的农牧民,人人都有一段风沙漫天的记忆:
王双柱,高力板镇赛罕道卜嘎查党支部书记。打从记事儿起,他就明白,山上牧草质量一年不如一年,沙丘纵横,狂风肆虐,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只要有一点风就是天黄地黄,水泥路常常被沙子掩埋,有时车都走不了。不斩除沙根,生活哪有奔头。”
“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老一辈村民曾这样感叹,这也是嘎查支部委员布仁特古斯儿时最深刻的画面。他说,嘎查荒漠化、盐碱化面积曾一度达4万亩,占到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一代代治沙人,以年为单位,与“沙龙”在时空中进退斡旋。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王双柱和布仁特古斯亲身经历了这场“持久战”。
科右中旗的防沙治沙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曾几何时,在中国自然资源的版图上,科尔沁沙地绿草苍苍、牛羊肥壮、河湖润泽,是种类齐全的生态功能区。
对于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农牧民来说,“胎教就是牛羊叫”。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牲畜头数居高不下、“一羊独大”的格局逐渐形成,科右中旗畜牧业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
科右中旗北部浅山丘陵区侵蚀沟情况。 毕力格摄
1988年,科右中旗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又被列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农牧民家庭收入构成中,生产性收入仅占一半,近四成来自政策性补贴。
“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绿化……大手笔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次第展开,黄色褪去、绿意铺陈。
2022年最新数据显示:科右中旗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从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如今的18.54%和76.14%;沙化土地面积由611万亩减少到现在的498万亩。
如今,行驶在高力板镇赛罕道卜嘎查“蚂蚁森林”项目区的路上,散着绿叶、结出籽粒的柠条在一片片沙陀地上随风摇曳,柠条周围野草丛生,显露出勃勃生机。
“蚂蚁森林”项目植树区。(图片来源:科右中旗委宣传部)
当年在风口沙地上种植的3780亩柠条,成活率已超过90%。
护林员苏雅拉图挽着裤边走在乡间道路上,经过4年的管护与生长,小树苗最高的已经长到了近3米,村头山坡上的柠条织成绿毯,他停下脚步,看着远处的黄沙已被逼到几近消失,欣慰地笑了。
眼下,哈吐布其嘎查1500亩的沙棘林,果实缀满枝头,丰收在望。
“当前正是候鸟繁殖的高峰期,今年共有50多种候鸟在科尔沁保护区繁殖。”科尔沁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杨福生说。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来只是候鸟南迁北徙路上的“中转站”,如今已成为其繁育后代的“天堂”。
候鸟从最初的“匆匆过客”变成现在营巢育雏、生儿育女的“常客”,并且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沙、水、林、草等自然元素的交融相映,受益于科右中旗科学治沙,更印证着当地生态环境的逐年向好。
如今的科右中旗,产业获屏障保护,农牧民生活愈加富足,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是生态涵养的“回报”、绿色发展的“酬谢”。
治沙,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推进,也是人和岁月的较量。在科右中旗,每一抹绿色的背后都是一段壮丽故事。
在科右中旗由黄到绿的“涅槃”之路上,13800名干部群众护青绿、战黄沙,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让绿色成为了永不褪色的印记,并在这片大地上不断延伸、涌动。
二部曲——“重拳”治沙 “百拳”相加
一片片樟子松、沙棘、柠条绿意盎然,牢牢拴住脚下黄沙;
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舍饲圈养,富民产业既治沙又治穷;
一群群飞鸟、野鸭在这里游弋、嬉戏,尽情展示生态之美和勃勃生机。
一路上,目之所及的每一分绿意,都来自进与退的抉择、封与育的坚守、沙与水的平衡。迎风挺立的柠条、盐碱地上翻滚的稻浪、扎根沙地坚韧挺拔的五角枫,还有沟坝上纵横交错的灌木带……无不讲述着这块土地昨天经历的,和今天正在发生的。
兴安盟科右中旗,位于科尔沁沙地北端,面积15613平方公里。在中国位居第一大沙地的科尔沁沙地,科右中旗所占面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科尔沁沙地治理的缓冲之地、敏感之地,攻坚之地。
曾几何时,这里森林覆盖率仅有1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湖干涸消失,草场退化,黄沙接踵席卷,遍地是沙地、盐碱地,沙化问题成为制约科右中旗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莽莽黄沙,该如何治理?40多年前,科右中旗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沙化防治重点任务,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修复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
一场保卫家园的造林“大会战”,由此开始。植树“大会战”。(图片来源:科右中旗委宣传部)
造林有多难?
“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科右中旗林草局造林股股长罗春梅这样形容造林的难度。
整个科右中旗93.23万亩的防护林,就这样在干部群众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中,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变绿。
科右中旗是兴安盟唯一的牧业旗,几千年游牧生活的记忆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而不加控制的超载放牧是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风沙四起的主要根源。
“只有采取最坚决的态度、实行最严格的制度,阻止沙化面积进一步扩展。”科右中旗下决心实施“禁牧、禁垦、禁伐”,同时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划区轮牧、封山禁牧等一系列保护性措施,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三禁”的最终目的并非治沙,农牧民也要生存和发展,因此配套的服务保障和政策补贴要跟得上,才能实现双赢。
科右中旗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福泉表示,科右中旗大力实施减羊增牛、发展舍饲养殖、扩大饲草种植规模,探索出“禁牧之下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的产业化防沙模式,转型中的农牧民也逐渐意识到“守绿”才能“换金”。
经年累月,科右中旗在与科尔沁沙地的落子对弈中逐渐认识到,治沙不能仅仅治沙,要科学治理,要综合施策,更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干涸了30多年的巴彦茫哈苏木朝尔图湖“复活”了!
2021年,科右中旗围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采取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等措施,连通霍林河支流与杜其营子河,从而引水、补需、济渴、阻沙。
生长在科右中旗的百万株五角枫终于重获新生! 罗春梅和代钦塔拉林场职工正在观察五角枫苗长势。 毕力格摄
近50年,在科尔沁沙地里最具生命力的五角枫,林木病虫害率达到80%,基本无新生繁殖。为此,科右中旗建立了1140平方米五角枫种质资源保存库和100亩五角枫生态修复基地,并通过异地补植增绿、劳务代偿等方式,进行生态替代性修复,确保原生态保护与防风固沙相衔接。
在防沙治沙实践中,科右中旗将保护性耕种应用到防沙措施中,推广使用土地免耕技术,科学配置防治模式,减少冬春季节农田裸露、沙尘泛起,为农田穿上“防沙衣”。
一系列防沙治沙“组合拳”,使得科右中旗的“绿色版图”得以持续扩张: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从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18.54%和76.14%。 科右中旗绿色版图不断扩张。 毕力格摄
吐列毛杜镇毛盖吐嘎查,呼和山脚下,沙地山洪沟综合治理项目施工现场。
曾经像“悬崖”似的山洪沟经过开挖水平坑、水平坑埂穴播柠条、削坡,也变得平整起来。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2400余亩山杏和柠条已经种植完毕,一片绿油油的嫩芽破土而出,吐列毛杜镇毛盖吐嘎查书记常宝激动万分。他和村民选择了最茂密的一片,俯下身子一棵一棵地计数。“每亩110株!”
“下一步,我们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打包’整合到一起,统一规划进行保护和修复,并通过实施防沙治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重点湿地保护等工程项目,将制约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的‘山碎、水减、林疏、田瘠、湖缩、草退、沙进’等问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蔡宝军说,以“滚石上山”的韧劲治沙防沙,让荒漠添绿、黄沙生金,为建设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屏障贡献科右中旗的力量。
三部曲——堵住“沙路” 开了“财路”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在“水美乡村”工程一番设计施工后,整个村子如同整体搬到了印象江南,而被这影响的,不止村容村貌,还有农牧民的腰包。
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农牧民萨拉一大早就上山打杏核,与之同行的,还有杏树林中200多个忙碌的身影。
“我每年都会来山上打杏核,一天能打400多斤。今年杏核价高,每斤1.2元到1.5元,这边装好麻袋,那边老客儿称完后就给我打款,一天轻松就能赚上四五百元。”萨拉说道。
当年的寸草不生的贫瘠荒山,如今成了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花果山”。在布拉格台嘎查,越来越多农牧民尝到了荒山绿化带来的“甜头儿”。
布拉格台嘎查现有6000亩山杏经济林和近4000亩果树经济林,种植了包括鸡心果、龙丰果在内18个品种,建有一座400平方米的水果保鲜库,还创立了嘎查自己的品牌“蒙绿源鑫果”。
欧李因为果实含钙高,又叫做钙果。它根植于沙地,气候越恶劣,它扎根就越深,不仅可以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而且市场认可度很高,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年我们有300亩欧李进入盛果期,一亩地至少收获1000斤。”义和塔拉林场副场长吴新胜说,为了做大“欧李梦”,今年林场一条全新的果品生产线即将投入运行,不久后将生产出美味的欧李罐头、欧李果汁等产品,把欧李从田间搬上餐桌。
在代钦塔拉林场,从高空俯瞰,深绿浅绿将大地装扮得如织锦一般。再近一些看,绿树成行,硕果满枝。这是科右中旗最早种植、目前成林面积最大的文冠果林,面积达7075亩。
除此以外,林场还建有一个苗圃,育有五角枫、山杏、四季玫瑰等树种。作为扶贫项目,苗圃每年还给代钦塔拉苏木查干淖尔嘎查集体经济注入10万元。
农闲时,农牧民在“家门口”务工,种地务工两不误。“去年一年我在苗圃里帮忙育苗、除草、浇水、打药,一年就赚了7万元。”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农牧民通拉嘎说。
资源变财源,沙地变良田。眼下,巴彦呼舒镇哈日道卜嘎查1万亩稻田已经进入夏日最佳观赏期。微风轻拂,稻田荡起层层涟漪,穿行其中,绿意触手可及。
哈日道卜嘎查稻田。李枭宇 摄
沿着小道行走,偶有喜鹊低飞,游客们尽情享受着湛蓝天空下的蝉鸣鸟啼,将稻田的美景尽收眼底。
好生态孕育好产业,好产业带出好风光。
如今的哈日道卜嘎查田园变游园,打造了田园综合体,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成为城镇居民心中向往的“诗与远方”。
年初以来,哈日道卜田园综合体在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丰富旅游资源、创新活动形式,目前园区内有儿童乐园、果树采摘园、火车主题餐厅、民宿等各具特色的游玩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从6月22日正式开园到现在,客流量达到1.5万人次,在促进我们嘎查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给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助力集体经济增收。”胡全说。
自从前年成为科右中旗浩宇农牧业机械合作社社员后,种了一辈子地的张老汉,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起初,当合作社理事长郭双全兴冲冲地跟农牧民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时,农牧民都认为这就是瞎胡闹,张树奎虽心存顾虑,但也想跟着试试。
张树奎正穿梭在地里查看庄稼长势。 包宝音德力格尔 摄
直到看到免耕播种精准“点穴”,水肥一体化灌溉精打细算,从种到收不用自己操心,“背着手”就把钱赚时,张树奎放心地把地交给合作社。
“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真是特别好,省心又省事。一亩地增产500斤,那可是500块钱呢。”张树奎笑眯眯地说。种地方式的革新,让张树奎彻底改变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苦,他在农牧民手中高价转租了200亩地,一年他就可以多赚10万元,这样的收入在过去,是张树奎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内蒙古中农兴安种牛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兴安盟唯一的国家级种公牛站,年产冻精450万剂,优质冻精为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种源保障。2020年9月至今,该公司免费发放优质冻精16万剂。
内蒙古中农兴安种牛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科右中旗,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种源保障。 白俊华 摄
在科右中旗鸿安现代牛羊交易中心,来自各地的牛商和周边农牧民络绎不绝。
“这牛多少钱?”
“7000元。”
“便宜点,我就买了。”
卖家和买家讨价还价。
科右中旗鸿安现代牛羊交易中心作为一家集交易、繁育、回收于一体多功能牛羊交易市场,自2020年5月以来,总交易量256.6万头只,总交易额达59.4亿元。不仅解决了当地农牧民养殖户的销路和运输成本的问题,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把牛卖出去,更把科右中旗的“牛名片”散发到全国各地,让科右中旗的“牛文章”越做越大,名声越叫越响。
从育种到育肥,从养殖到销售,从管理到服务, 全旗肉牛存栏从2018年的23.6万头增长到现在的44.93万头,肉牛养殖户、合作社分别从2018年的1.5万户、200家增加到3万户、700家,户均存栏15头。在肉牛主导产业的拉动下,全旗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9700元提高到1430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