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 筑梦起航——南昌县持续掀起奖学助学热潮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2023-08-21 11:46

8月的骄阳似火,8月的少年意气风发。在临近开学之际,南昌县的优秀学子即将拿上奖学助学基金,拼搏奋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幽兰镇发放奖学助学金69.9万元、八一乡发放奖学助学金29.56万元、向塘镇发放奖教奖学助学金50.25万元、莲塘镇发放奖励和资助金47.8万元·····目前,南昌县已有16个乡镇设立了教育奖学助学基金。连日来,各乡镇紧锣密鼓开展教育助学金发放活动,对在教育事业中作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对家庭经济贫困、品学兼优的学子们进行资助,让“学在昌南”教育品牌愈加熠熠生辉。

教育路上不漏一人 幽兰学子受助圆梦校园

“能申请到这份助学金我很激动,这是对我鼓励也是我今后在大学努力学习的动力。”今年考上北京大学的南昌县幽兰镇学子涂敞在得知将获幽兰镇奖学助学金后做出了明确的计划。“这笔助学金我打算都用在自己的学习上,买专业书籍和学习工具,勤奋学习早日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一向品学兼优的涂敞把一颗感恩的心化作一份感恩的奉献,在高考结束后的这个暑假就一直免费帮助学弟学妹查漏补缺,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今后假期我也会回到家乡,参加志愿者活动,从小事做起帮助家乡建设。”涂敞下定决心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家乡学子情”。

而已经在幽兰镇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万诗怡,同样对回馈家乡充满热情。去年万诗怡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也在去年8月收到了幽兰镇发放的2000元奖学助学金。“班上不少同学都获得了奖学助学金,大家都纷纷表示要以自己的行动来报答这份馈赠。”万诗怡在大一开始的寒暑假,都会回到幽兰镇参加大学生返家乡活动,打扫卫生、宣传宣讲、防溺水活动,整个假期万诗怡没有停下志愿服务的脚步。“我会一直做下去,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幽兰镇播种下关爱学子的种子,收获了学子们反哺家乡发展的果实。

“南昌县致力打造‘学在昌南’教育品牌,鼓励各乡镇设立教育奖学助学基金,幽兰镇从2016年设立基金,回顾以往,立足当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奖学助学金圆了大学梦,从第一年的37万余元助学金到今年69.9万元的奖学助学金,我们一直倾情助学圆梦、倾力服务教育发展。”幽兰镇文明办主任万友平深有感触,谈及今年的教育奖学助学基金的计划,他用到“不漏一人”作为概括。“我们在每个村都设立了奖学助学联络员,对每个村都进行了摸底。不仅对符合条件优秀学子进行基金发放,更是关注脱贫户或低保户的学生,给这些身处困境的学子提供助力,每人发放3000元。做到应助尽助,不漏一人。”

万友平介绍,幽兰镇奖学助学中心理事会目前已筹集善款600余万元,参与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超过500人。8年来,累计发放奖学助学金430余万元,使两千余名师生受益。“经过宣传政策、摸底、材料审核、名单公示后,本月我们将正式开展2023年度奖学助学大会,将每笔奖学助学金发放到位。”万友平细心将每位获得奖学助学基金的学子联系方式保存好,并组建微信群让他们加入进来,在群中让学子们相互交流,也向他们传达了家乡对他们的关心,鼓励他们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让微光成炬汇星河。

爱心助学汇集三江镇 温暖力量不断传递

“力不计大小,一点一滴,皆为深情厚谊;情无分浓淡,一枝一叶,都是关爱支持...”连日来,在南昌县三江镇无论是机关单位还是村居学校、城乡家庭,大家都在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转发着三江镇2023奖教助学募捐倡议书。随着手指尖这份倡议书的接力传递,三江镇涌起了新一轮的助学热潮,温暖的力量不断延续。

“妈,我想把您给的那二千块暑期旅游钱捐了,我是从三江出来的,我有点想我的母校。”看着中学同学群里发出的信息,还在读大三的小万与母亲商量。而远在千里的黄先生,也通过仍在三江镇工作的朋友老舒看到了这份倡议,内心波动不已。“老舒,看了你发的那个三江奖教助学朋友圈,我也有些心动了。我虽然离开三江二十多年,但依然记得三江的一草一木,关注着三江的发展变化。看到三江镇这么重视教育,我很高兴。通过二维码我捐了1200元,钱虽不多,聊表一番心意。”

一笔笔爱心汇款向一处汇集,短短三天时间三江镇爱心育才奖教助学基金会的开户帐上就收到了500多笔的捐款。其实,每年初秋,学校临近开学之际,三江镇总是爱心涌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这里传颂。看到一幕幕爱心瞬间,三江镇党建办主任喻霞回忆起了助学基金创立之初,三江镇上下的同心协力。“延续悠久的崇文重教传统,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先后成立了三江镇蔡冠深和万修元教育奖励基金,奖励优秀学生和乡村教师、资助贫困学生。六年前,三江镇党委政府牵头,二十多位新乡贤相约成立三江镇爱心育才奖教助学基金,你几万我十万几十万的,当场就募集220多万基金。以后每年还不断有人追加捐款,使我们的助学基金不断壮大。”今年三江镇再次启动奖教助学仪式,截止8月18日,已有23家爱心企业和2028位爱心人士捐款190万元,这些捐款都将专款专用为三江教育事业再添助力。

回溯百年薪火相承 冈上镇设心远教育基金激励学子成才

冈上镇是南昌县一张文化教育名片,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之乡、教育名镇”。而在冈上镇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月池熊家“教授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间从这个小村庄里走出了300余名教授、副教授,40余名博士、硕士,而这也是南昌二中前身心远中学遗址所在地。时光追溯百余年,正是教授村的熊氏先辈发迹后首设家族学堂“心远堂”,并创立了“心远奖学金”,为传承历史文化,做强教育品牌,冈上镇将这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在2016年8月20日冈上镇恢复设立了“心远教育基金”。奖学助学金每年发放一次。每年8月30日前,冈上心远教育奖励助学中心将奖学助学金一次性发放到奖励对象手中。

如今江西中医药大学的雷红,回忆起自己曾获的心远教育奖学金时刻仍难掩激动。“结束了三年的奋斗,助学金就是对我的肯定,让我更欣喜地迎接新的学习生活。我计划接下来的每个寒暑假都积极报名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更全面地了解我的家乡,同时我在大学期间也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将来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助学金助力学子的梦想起航,而学子成才后也在让自己的心归航。

捐资助学之风乘势而起?冈上镇武装部部长王成表示,将发挥品牌影响力,延续“心远”之风,引领带动全镇各界爱心之士、在外创业人士伸出温暖之手,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持续壮大“冈上心远教育基金”,延续心远奖学之风,共同营造重教助学、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学子提倡践行“心远”之志。把困难当作磨砺意志、成长成才的阶梯,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常怀感恩之心,践行“心远”之志,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回报社会,造福家乡。

“八一精神”放光芒 获助大学生组建志愿服务队回馈家乡

“无论走了多远,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始终是家乡八一的那份‘乡愁’。”奋斗在外的八一乡人心中时常惦念着的就是“八一精神”。南昌县八一乡,铭记着光荣历史,弘扬着“八一精神”,为让“八一精神”薪火相传,南昌八一乡坚持以教育为本,以人才为重,于2016年成立了捐资助学基金,2019年8月15日更名为南昌县八一乡爱心公益中心,用爱心托起孩子的未来。8月9日,南昌县八一乡2023年奖教奖学助学大会在该县昌南文化中心举行,大会对该乡18名优秀教师、102名优秀学生、35名乡村振兴帮扶学生发放了奖励和资助资金,共计29.56万元。来自南昌大学大三学生施佳辉对于八一乡的奖学助学由衷的感谢,今年他的两个妹妹也考取了心仪的大学,同时也领取到了南昌县八一乡爱心公益中心发放的奖学助学金。“很感谢南昌县八一乡爱心公益中心多年来为我们提供的帮助,照亮了我们求学前进的道路。”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正是八一乡对学子的用心,对人才的激励,让在外的学子更惦念着家乡。在现场的大会上,身穿红白相间的一队青年,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小红星”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而今天的大会也是他们授旗正式成立的日子。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们都曾获得过八一乡的奖学助学,圆梦大学。“八一乡培育了我们,家乡的人民资助了我们,感恩的心,让他们凝聚起来在这里正志愿服务队,传承‘八一精神’,化身‘小红星’把爱心接力传递下去,想让更多人得到帮助。”手执队旗志愿队内的大学生们将感恩化为责任与担当。

环境保护、敬老助残、防艾禁毒、关爱未成年人······如今,他们将以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载体,深入基层,走近群众,以实际行动反馈家乡,以归乡青年的力量建设魅力宜居、和谐富裕 “八一新城”。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当今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南昌县挺起“教育强县”脊梁,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昌南大地各乡镇,捐资助学已蔚然成风,“冠深教育奖励基金”“万修元教育奖励基金”“心远教育”“塘南蓓蕾”“向塘春雨”“莲塘澄湖”······目前,南昌县已有16个乡镇设立了教育奖学助学基金,帮助一批批莘莘学子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王丹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