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鹰潭龙虎山: 农旅融合 乡村和美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王丹严米金2023-08-21 18:43

村庄里的道路宽阔笔直,新居红瓦白墙;田野里瓜果飘香,丰收在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流连徜徉,尽享乡村好风光……初秋时节,走进江西鹰潭龙虎山景区乡村各地,犹如走进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近年来,龙虎山景区农业局将农旅融合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依托龙虎山景区旅游的独特自然资源禀赋,围绕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秀美宜居乡村,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切实将龙虎山景区优秀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村旅游火起来。

特色产业奔富路

龙虎山景区上清镇上清村和龙虎山镇金山板栗种植基地,一棵棵高大的板票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也挂满了村民丰收的希望,“还有一个多月板票就成熟了,今年天气好,板栗丰收在望。”上清村村民张野山乐呵呵地说道:游客都喜欢吃板栗,价格一路上涨,他去年靠这十来亩的板栗,多赚了2多万块钱”。

千年古镇上清镇,乡间山青水秀,小镇古香古色,文化底蕴丰厚,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观光。景区抓住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板栗产业走上规模化之路,龙虎山板栗搭上了旅游快车。

“龙虎山板栗个头大,口感脆甜,吃起来没有渣,深爱游客喜爱。”上清镇种植大户童庆锋说,“龙虎山名菜‘板票烧鸡’,是每个游客都要品尝的一道菜。”童庆锋今年54岁,从事板栗种植及销售已经30多年,是上清镇最大种植户,也是最大的销售商。他目前种植板栗260多亩,年产量超10万斤。

一颗小板栗,牵动百姓情。龙虎山板栗规模化种植已现成效,全区板栗种植面积15000多亩,累计带动近5000户农民共同增收,其中包括113户脱贫户。55岁的汉浦组村民倪爱忠,种了6亩多地板栗树,去年收获果实2000多斤,收入1万多元。“以前这里都是荒山荒地,自从我们种上板栗后,这里就成了‘金山银山’。”倪爱忠说。

特色农业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景区农业局按照“品牌强农兴农”的思路,打造景区区域品牌,大力发展茶叶、板栗、石斛、有机稻、上清豆腐等农产品有机生产和深加工,创建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景区重点打造和提升景区“三线”(龚资线、新游线、洪豪线)、“两园”(龙虎山省级农业示范产业园、上清市级农业示范产业园),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观雪”,实现四季有景、四季有趣、四季有游。

在龙虎山镇无蚊村,群山之中的茶叶基地,生机盎然。一群来自南昌的学生,沿着霞客古道,走进茶叶基地开展研学活动。“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品茶不仅能够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还能够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基地负责人许文堂正在向学生讲解茶文化知识。在茶叶基地,学生研学不仅能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知道,还可以体验茶叶采摘、现场制作等,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龙虎山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虎山森林覆盖面积76.2%,雨量充沛,气候温润,龙虎山景区的空气负离子含量超过正常值15倍,中国国内景点中名列前茅的天然氧吧 。

龙虎山丹山碧水,生态这边独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茶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景区茶叶种植总面积达6700亩。“龙虎山独特的丹霞地貌,山间云雾缭绕,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茶叶生产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基地种植了2000余亩茶叶,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百姓从中受益。”许文堂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茶叶基地带动了1200多农户增收。

特色产业“有奔头”,农民增收“尝甜头”。在龙虎山,一大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崭露头角,农旅融合体、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快速崛起。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得到拓展、村集体经济稳步壮大,为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空间、奠定了基础。目前,景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1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6家。通过扩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宜居宜业乡村美

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龙虎山景区坚持优化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宅改”为抓手,以积极创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区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以前村中间的主干道,不到三米宽,两边都是破房屋,过辆三轮车都难,出行很不方便,现在,村里进行了整治,路两边的破房屋全部拆除了,村主干道加宽还打了水泥路面,建起了文化广场,整个村子面貌焕然一新。”说起新农村建设和“宅改”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上清镇城门村村民黄荣华感慨万千。

不仅村庄变美了,城门村还以“智造田园,环溪而眠,秀丽城门”为目标,着力发展以农产品种养殖产业为主的观光农业,以农业和教育结合的农耕文化主题研学,以山水景观观赏、民俗活动体验、农产品美食品尝为主的民宿产业,乡村建设一天一个样。而这只是龙虎山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龙虎山景区农业局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大幅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近三年来,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村庄64个点的建设任务,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高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质量,完成1830个问题厕所任务;大力实施全域宅改。锚定“宅基地改革+旅游+N”的目标,景区将宅改和党建、旅游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统筹推进,一体实施,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景区18个村委会139个村小组共拆除一户多宅、危房和附属房共423栋5.1万平方米,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共39栋1万多平方米。乡村民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宅基地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村民建房管理进一步规范,释放出的存量土地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资源。

乡村变美了,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得到了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来到龙虎山的游客,在景点旅游的同时也来一趟乡村游。龙虎山景区大力发展民宿产业,让游客们吃住在乡村,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2021年被评为全省首批“美丽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先行县(区)。龙虎山镇钱家村村民钱小贤,也是全省首批“美丽活力乡宿”三星级宿主,他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有16个客房,还有一个大餐厅。“每个月收入3万元左右。”钱小贤介绍。而在不远处的龙虎山镇鱼塘村口上舒家,村里70多户家家户户办理了民宿和餐饮,村民舒顺鹏创办的民宿,吃住一体,年收入超50万元。

服务生态好风光

收了渔网,弃了渔船,对渔民来说,就是自弃饭碗。上清镇府前社区渔民罗先有以前就是这么认为的:我打了一辈子渔,不打渔我一家人吃什么?

但是现在罗先有的观念完全转变了。8月20日双休日,罗先有正忙着给宾馆客人办理住宿登记。“今天客满了,一张空床都没有。”罗先有说。

今年53岁的罗先有,从小就跟着父亲在泸溪河打渔,打了几十年渔,2020年泸溪河禁捕退捕,罗先有洗脚上岸,曾经也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后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他在小镇上开了间宾馆,有30个房间,“景区旅游业发展快,外来游客多,宾馆入住率很高。”罗先有介绍,以前打渔,风里来雨里去,一年收入不到7万元,现在家庭纯收入有30多万元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龙虎山景区旅游发展的基础,景区农业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生态做文章,大力推进禁捕退捕、增殖放流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泸溪河是龙虎山景区的母亲河,明净秀美、婀娜多姿。保护泸溪河就是保护龙虎山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禁捕退捕工作开展以来,景区农业局多次开展了禁捕执法联合专项行动,强力打击非法捕捞现象,营造了泸溪河水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扎实落实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确保“退得出,稳得住”,持续加强退捕渔民就业跟踪问效,加强就业监测,龙虎山景区有退捕渔民168人,有就业意愿人数118人,已参加就业118人,就业率100%,每年安排社保和生活补助资金20.96万元,惠及退捕渔民46人。

“通过人工方法向泸溪河等天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景区农业局局长张有理介绍。近年来,该局大力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在泸溪河放流棘鲃鱼苗15.5万尾,在圣井山溪流放流棘胸蛙4.2万尾,有效地改善了生态平衡和特种水产的恢复。同时,着力打造景区泸溪河渔业景观,邀请了省市水产专家来龙虎山实地考察和进行可行性认证,购买鱼饲料9吨,进行定时定点训化,打造鱼随船走的渔业景观。

同走脱贫共富路

8月20日,在龙虎山景区仙水岩景点,豪岭村脱贫户高小兰正撑着游船载着游客看升棺表演。高小兰丈夫因残致病,家庭生活曾十分贫困,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一家人顺利脱贫。为了帮助高小兰一家能持久脱贫不返贫,在景区农业局协调下,安排高小兰在景区做船工,“这里工作离家近,能照顾家人,每月还有近3000元工资。”高小兰笑着说,工作又不累,一家人生活有保障。据了解,通过就业等政策帮扶措施,高小兰家庭年收入达9万余元,生活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龙虎山景区共有脱贫户433户,为全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景区创新推出“一二三”工作法,巩固脱贫成果见实效。

一次摸排补盲点。景区组织全体干部对所有脱贫户、监测对象以及鹰潭市防贫监测系统推送了预警信息但未纳入的人员进行“地毯式”摸排,全面掌握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行整改。

两个行动见真情。开展干部能力大提升行动,景区对全区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培训,有效提高了乡村振兴干部的履职能力;开展干部大走访行动,全区所有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意、办实事,为帮扶对象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个措施保成效。整理建档案,确保巩固脱贫成果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政策执行到位、责任压实到位;清洗全数据,统筹做好系统数据更新和信息录入及动态管理,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算账看收入,坚决杜绝因农户收入急剧下降情况的发生。

龙虎山景区持续巩固“四个保障”成果,通过帮扶措施叠加,确保脱贫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大力推进产业帮扶,重点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户就业增收;大力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全面提升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劳动技能;大力推进常态化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巩固保障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龙虎山景区农业局局长张有理介绍,景区将持续稳扎稳打,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美丽乡村成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王丹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