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随着新疆托克逊县白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的生态画卷成为这里靓丽风景线。
托克逊县位于天山中部、吐鲁番盆地西缘,属南疆、北疆、东疆交汇地。地理交通位置独特,年平均降水量为5.9毫米,为我国旱极。亦是全国唯一海拔零点城。
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著名驿站。尤其是在该县盘吉尔塔格山发现的石刻水系图上,古人将当地主要河流都刻在了上面。当后人一一对照,结果如今河流的大小、流经的位置,竟然与原图完全吻合,让人不由得对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经考古专家鉴定,认为这种石刻水系图为世界首次发现,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当然,在这一石刻水系图上也标注着托克逊各族人民的“母亲河”——白杨河。该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河道全长232公里,托克逊县境内长度121公里。流经该县克尔碱镇、郭勒布依乡、托克逊镇及夏镇。穿城而过的白杨河,哺育着托克逊各族人民,灌溉着两岸万亩良田,造就了绿色生态走廊。
▲在白杨河河畔工作生活60余年的马俊财向媒体记者介绍这里的华丽蜕变。 记者胡仁巴 摄
“过去,我们的母亲河全然不像今天这般波光粼粼,生机盎然。”当记者在白杨河公园遇到在这里工作生活60余年的马俊财时,他回忆说,“过去白杨河经过多年洪水冲刷,形成了较多凹凸的弯道,导致河岸陡峭,水土流失严重,主河道内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宽度在150至200米左右。”
特别是在1996年7月19至20日,天山东段山区普降大雨,托克逊县阿拉沟河和白杨河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全县水利设施几乎全部被毁,交通、通讯、电力设施阻断。
▲1996年7月19至20日,天山东段山区普降大雨,托克逊县阿拉沟河和白杨河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县水利设施几乎全部被毁,交通、通讯、电力设施阻断。 (供图:托克逊县委办档案史志科)
为了彻底治理城区白杨河水患,2006年,托克逊县动员党员干部积极投入白杨河防洪工程建设。组织由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和条管部门单位1000名党员干部,组建党员干部突击队和100名女子服务队,分10个分队捡集7万方卵石,有力助推这一防洪工程顺利开展,使县城段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水平。并凝练出“心系群众、众志成城、迎难奋起、埋头苦干、团结奉献”的“白杨河精神”。
▲托克逊县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永利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胡仁巴 摄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水安全保障。”在采访现场,托克逊县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永利说,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以白杨河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了白杨河综合治理工程、白杨河应急防洪工程等7项水利工程项目,在重要河段修建防洪堤总长度共计44公里,新建液压坝5座,形成水面面积12.22万平方米,与河道两岸生态公园相互衬托,织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该县还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并制定《托克逊县白杨河流域“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组织各乡(镇)对辖区内河流进行摸排,对摸排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并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目前,随着白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条河已成为国家生态环境部定期公布水质状况的210条河流之一。2022年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季度和1至9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白杨河排名第8位。这已是白杨河连续多次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名单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白杨河城区段,每年春、秋季节已有天鹅、白鹭、鸬鹚等野生候鸟过境,并有不少候鸟选择留在这里繁衍生息。
▲随着新疆托克逊县白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的生态画卷成为这里靓丽风景线。 记者胡仁巴 摄
▲随着新疆托克逊县白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的生态画卷成为这里靓丽风景线。 记者胡仁巴 摄
如今,通过一系列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落实河湖长制工作等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托克逊县正在构筑起安全坚固的防洪安全体系和系统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
“盛夏的白杨河,绿如轻纺的芦苇和风情万种的垂柳在微风中荡漾,带来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就像镶嵌在飘带上的绿宝石;隆冬的白杨河,则是冰雪世界,滴水成冰的寒风把两岸的垂柳及河边的芦苇装扮成玉树银花,湖面也冰封成一面大镜子,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就像一块璀璨夺目的瑰宝。依托白杨河的提质改造,美丽的托克逊县城也逐渐实现了华丽蜕变。”曾经在这里洒下辛勤汗水的湖南援疆干部刘忠勇在自己的散文中这样为我们描述眼前白杨河四季美丽画卷。(人民日报记者 胡仁巴)
审签:蒋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