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刚办完入学就返乡“捐髓救父”,他是谁?
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刘新吾丁会李留洋2023-09-04 10:24

近日,05后大一新生谢羽刚办完入学就忙着返乡,“捐髓救父”,其孝行得到媒体关注。

谢羽是谁,背后有哪些故事?

“一定要瞒住儿子”

谢羽的父亲谢建是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檀木脱水站职工,今年43岁。3月17日,轮休在家的谢建突然心慌气短,四肢乏力,同时伴有心率加快、出汗等症状,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这个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夫妻俩顿时慌了神,但第一反应却是怎么瞒住正在备战高考的儿子。“想着没几个月就要高考了,能让儿子正常参加高考最好,自己该咋治咋治。”谢建说。

谢建父亲去年因病去世,母亲无业今年73岁,妻子胡俊就近务工补贴家用,兼顾照顾家中老小,一家人生活虽不富裕,但很温馨。

由于谢建常年在一线井站工作,家里大小事宜全靠妻子打理。对此,妻子感慨道:“当石油工人的家属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啥子事情都要做得来。”

生病前一直在备考采气技师的谢建,去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党支部准备将他列入“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谢建打算让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政治思想都再上一个台阶……谢建说:“这些事现在都被迫暂停了,家里的其他事一定不能乱,因为我这个病治疗时间比较长,需要几年甚至更久。”

图片1.png

图为谢建一家三口

“隐隐感觉爸爸病了”

“儿子,爸爸有点贫血,需要在医院住一阵……”给儿子电话时,妻子简单说了下谢建的情况,就聊起家里的其他事,仿佛爸爸得了个小感冒。

3月21日,谢建住院做首次化疗,直到4月14日才出院。谢羽觉得爸爸在医院时间久了点,便反复打电话询问:“妈妈,爸爸到底是咋个回事,一定要给我说哦!”

“你爸没得啥子,在医院治疗一会就好了。”妻子被儿子追问时,好几次都差点没忍住。

夫妻俩计划等儿子高考完再给他讲,妻子觉得那时再让儿子去做骨髓配型,也不耽误高考,如果顺利的话,能赶在9月份开学前,就把骨髓移植手术做完,还能在家帮儿子补一下身体再去上学,挺好的。

4月19日谢建再次入院做第二次化疗,5月16日出院。2天后,突然高烧至40多度,再次入院救治,直到6月2日才出院。这次病情反复,让谢建的身体更加虚弱,将原本打算三次化疗后就做移植的计划,增加到四次,意味着开学前肯定无法完成移植。

在家休养了4天,6月6日谢建再次入院做全面检查,为第三次化疗做准备;隔天,儿子谢羽走进高考考场,奋笔疾书迎接人生挑战。

这一刻,父子俩身处不同“考场”,都在为自己、为亲人搏一个可期的未来。

其实,在谢建第一次化疗期间,谢羽就隐隐感觉到爸爸的病应该不轻,他说:“既然爸爸瞒着我,就是害怕我过分担心,影响到即将到来的高考,我就装作不知道,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备考,勇敢面对一切,才能让爸爸安心治疗。”

最特别的“成人礼”

“儿子只在第一次化疗期间,问过几次他爸的病情,后来就再没提起过,只是打电话的时候比以往多了。”妻子说:“父子俩以往交流不太多,生病后,平常一周一次电话的儿子,几乎天天打电话回来说他学校的事。”

谈及儿子,谢建感慨道:“这么多年一直在野外工作,和儿子很少这样频繁的聊天,现在这种感觉挺好,自己病了,家里的节奏没乱,大家该干嘛干嘛去,都朝好的方向努力,很欣慰。”

6月10日晚饭后,高考结束第二天,妻子把谢建的病情如实告诉儿子,说现在需要他去做骨髓配型检查。

“走嘛,马上去检查。”儿子的反应,让夫妻俩瞬间明白了什么。胡俊说:“感觉儿子是真的长大了,这几个月我们以为瞒得挺好,其实儿子啥都晓得。”

6月11日,高考结束第三天清晨,谢羽便踏上了检验骨髓是否和父亲匹配的医疗车。

在骨髓采集站抽骨髓时,一天时间就采集了18管血样,回忆起这些,谢羽说:“我更心疼躺在病床上的爸爸,爸爸比我要更辛苦,我只需要配型和捐献,爸爸需要不断地抽血、不断地检查。”

经过骨髓检查,谢羽和爸爸的骨髓成功配型。这个结果,如一束光驱散了谢建一家的阴霾,也照亮了前行路。让还有一个月就满18岁的谢羽,提前收获了最特别的“成人礼”。

看着儿子受骨髓穿刺的痛,胡俊心痛不已,“但我不能阻止,还要积极支持,在生命面前,儿子的痛苦和我的心痛都要放在一边,这件事旁人不能替代,只有他能做这件事。”

1.png图为谢建在工作现场

买“错”车票一路北上

7月11日,谢建结束第三次化疗出院时,儿子高考成绩也出来了。妻子说:“儿子顶着这么大的压力考了594分,很了不起,现在高考志愿也填好了,只等大学录取了。”

7月29日,一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录取通知书送到谢羽手里,全家人都很开心,尤其是谢建,他说:“高三最后这一学期,因为生病没有精力在儿子身上,他还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我们感觉非常欣慰,也非常自豪。”

入学前,谢羽去车站购票,回来给妈妈说不小心买成硬座了, 还好只花了114.5元。

知道儿子是舍不得花钱,也晓得他吃得了这个苦,胡俊就顺口应了:“没事,能到就行。”

胡俊说谢羽小学毕业时,还不到12岁,夫妻俩为了考验他吃苦耐劳的能力,以便更快地适应中学住读生活,一家三口决定各自背上行囊,从渝北两路出发,冒着烈日酷暑步行回老家江津石门。

“途中遇到过暴雨,更多是毒辣的大太阳,有时下午四、五点钟就能找到住的地方,有时晚上8点过都还在路上走,全程100多公里,走了5天时间,路上,谢羽没吵也没闹,硬是走到爷爷奶奶家的。”胡俊说那次徒步累是累点,确实很锻炼人。

重庆到北京的高铁最快7小时就能直达,谢羽硬坐了近26小时一路北上,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完成新生报到后,立刻找辅导员说明情况,做好随时返乡的准备。

8月25日做完第四次化疗后,谢建就开始为骨髓移植做各种准备,只要身体各项指标恢复,就能立即手术。儿子则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对18岁的谢羽而言,让身体时刻保持健康状态,是骨髓移植前的头等大事。

生病这半年,谢建最不习惯的是整天无所事事,工作了20多年,突然一下啥都不做了,感觉心里面空落落的。

“有时待久了,就想上班,想站上的同事,等身体恢复正常了,我争取早点回站上做事。”谢建感慨道:“想起这辈子有这么多人帮我,很温暖。”

责任编辑:刘新吾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