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主播助手引流、利用话费充值转钱……警惕这些电诈犯罪新动向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巨云鹏2023-09-18 17:57

记者从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该院受理电信网络犯罪审查逮捕案件485件733人,审查起诉案件667件1088人。其中排名前三的罪名分别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诈骗罪(电信网络类),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占受理案件比重分别为46.5%、27.7%、24.3%。

近年来,电信网络犯罪手段迭代更新,新型犯罪形式层出不穷,犯罪呈现组织化、链条化、产业化特征,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坚持“全链条打击、精准化预防、一体化治理”,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优势,惩防并重、惩治并举。

在该院办理的一起冒充直播平台主播“助手”为电信诈骗引流案件中,被告人陈某某招募数名人员,在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间,冒充抖音直播间助理身份,以提供资料为饵,诱骗对方添加指定微信号,并根据添加微信号的“客户”数量从上家处获取好处费。经查,上述微信号被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致多人被骗受损。上个月,陈某某等6人因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被提起公诉。

在该院办理的另一起郑某甲等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中,“奥某某”等人经人居中介绍、接洽,获取了多家空壳公司账户、U盾等(上述人员均另案处理),继而采用将网络赌博等非法资金与正常用户的通讯话费充值资金进行“错配”的方式,将相关资金套转至空壳公司账户,进而层层转移至境外。在上述资金流转过程中,有6亿余元系通过某公司账户以上述“错配”形式套转,身为该公司总经理的郑某甲负责与“奥某某”等人进行联系,并决策关于“错配”的整体事宜。2022年9月,检察机关对被告人郑某甲等人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向法院提起公诉,郑某甲等人被判刑。

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介绍,随着网络技术迭代更新,电信网络犯罪产业链条不断升级,犯罪手法快速演变,上游引流链条从过去利用改号软件拨打电话、伪基站群发短信发展为利用虚拟网站、短视频平台引流,从广撒网向精准诈骗转变,同时也出现了与流量经济、虚拟货币等伴生的电信网络犯罪。

此外,电信网络犯罪利用网络技术,有的打着“区块链”技术的名义,制作“钓鱼”网站、发送诱骗链接;有的以裸聊为由头,利用技术制作、合成情色视频实施敲诈勒索等犯罪;有的利用“VPN”“虚拟币”等网络技术,犯罪手法更加隐蔽。

针对链条化特征突出的电信网络犯罪,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表示将坚持从严惩治,突出打击重点,对于涉及人数较多的电信网络诈骗,通过加大监督、追捕追诉力度,彻底斩断网络“黑灰”产业链。同时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构建“治罪”与“治理”并重的惩防体系,不断提升打击惩治电信网络犯罪的成效。

责任编辑:巨云鹏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