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连城培田村:八百年传统古村的生态守护
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黄水林江云华钟晋2023-11-24 16:57

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镇,有一座隐于山水间的传统村落。这就是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村,顺应自然地理气候环境、资源状况和中华传统自然人文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族群聚落、民居古建,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清晨,徜徉在颇具文化古韵的培田千米古街,只见远山如屏如画,近处清圳曲曲弯弯淌过各家门前。青砖墙后,孩童熙然而乐;桥边树下,老人们聊天说笑;乡野田间,一派农忙耕作……天、山、水、田、人、房融为一体,处处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eadd1dbb319346b51a2c46411ac4862.jpg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时间交替中,这个古村如何在传承延续客家文脉的基础上,守护那份相生共融的原生态体系?

雨污分流凝结生态智慧

培田古民居从明万历年间就实行雨污分流,理水之法颇为讲究,这得益于数百年来村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村内环境的保护。

“后龙水口,蓄树木而卫风水。路内水圳,护祖堂而便汲饮。松山竹木,生财源而资利用……”这是培田吴氏家风家训。在衍庆堂的一幅“族规十则”中,祖辈们还将水圳、树木等管理利用列入族规进行保护,如有违者将予以重罚,反映出当地“人与自然空间和谐共生”的观念。

为了保护古村风貌,培田村祖辈们因地、就势、依山,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生态守护”,还通过加强绿化、疏通水系、卫生管理、家风家训约束等方式来留住原汁原味的生态美景。

纵横交错的溪流、水渠、水塘构成了培田发达的水系。“虽由人筑,宛若天成”,为完善村内用水,旧时村中建有两条水圳穿街过巷、直通各户,一条圳沟引流山泉水以资利用,也被称为早期的“自来水工程”。另一条圳沟则兼顾污染较轻的屋面雨水等的排污和运输,每座古建筑还设有地下暗沟,用来疏泄天井雨水、小型生活污水等,统一转流至氧化塘进行消纳处理,有的民居还在厅堂下设有陶制暗水管,放养乌龟进行排污清沟。先人们在污水的收集处理上也做了积极探索,村内环绕古建筑共建有大小方塘16口,种植荷花等植物对水体进行二次处理后回排溪流。

布局合理的水圳、暗沟和水塘组成培田顺畅的排水系统,数百年来为古村的排污清洁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发展守护绿水青山

古村也曾遭遇生态之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村里人口的增长,为了改善生活,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或在宇坪院落散养鸡鸭狗牛,有甚者在古屋厢房圈养猪羊……粗放的发展方式和无序扩张对古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古村何以焕新颜?“破旧立新,培田村重点突出复绿、治污、保洁,还破解了经济发展、住房需求等横亘在保护与开发前的矛盾。”培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吴美熙一番话,道破古村蝶变的不易。

上世纪90年代末,连城发现了培田这颗蒙尘的珍珠,立即对培田展开全面的保护和有序的开发,其中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是重头戏。

培田村改变“人畜混居”生活方式,同步推进划区域“牲畜圈养”,以家庭为单位做好房前屋后卫生,定期疏通清理屋外水圳。县生态环保、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指导村里在水塘消污的基础上,开展村庄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改水改厕,完善排污体系,扩大荷花塘面积,创新构建起适宜农村的“三格化粪池—月塘—明暗沟渠—荷花塘”污水处理体系,并定期增种荷花、狐尾藻等吸附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使古村生活污水实现消纳利用。

11af89e59298ca9a14d0c73a043a034.jpg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作用,联合检察、公安、水利、林业、城建等单位和属地乡镇协同作战,深化“河长+林长+检察长+警长”等协作机制,健全“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日常处理,使村里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在镇里和林业部门的支持下,村民们主动上山进行更新造林、栽树种果,发展绿化苗木产业,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有序利用;村里的老人们还时常鸣锣提醒及警示村民不烧山、不砍树、多种果。

“绿水青山是块宝,低碳景区要创好,路内水圳需保护,毁林占地应禁止,粮食安全要兜牢……”村民们在世代相传的家风家训基础上,共同协商制定了“接地气”的村规民约,组建党员、青年、巾帼志愿队等5支,吸纳志愿者600余名,设置59个党员先锋岗,把人居环境整治、护林护河等志愿服务做进家家户户。自觉做好环境卫生,保护生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培田的华丽变身,凝聚了各方的力量和智慧。”培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吴载玮由衷说道。

生态经济融合文旅发展

春有繁花满眼,夏夜妙趣横生,金秋田园丰收,冬日诗情画意……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巷陌寻古探幽、穿行流连,无不为古村的千年文脉和优美生态所叹服。

“这里生态好,文化根脉发达,手机随手一拍,都是一幅极具客家风情的山水画。”岁月印痕下的商铺隐约可见昔日繁华之景,广东游客华丽在“最美转角”打卡时衷心夸赞道。

04ea7a93514b8758ce09d3c9a3bcdb0.jpg

街边摊点,天然晾晒的富硒地瓜干、柿子饼叫卖声不断;农家乐里,热气腾腾的宣和米冻,唇齿留香的炆盆肉,客家特色美食深受游客好评;土特产店,中草药药膳、客家姜糖、米粉等琳琅满目;返乡创业青年主播在直播间带货当地农特产品,特色民宿迎来新客人……

为更好地推动培田村的保护和开发,连城持续推进古村落综合提升项目,建设旅游公路,在村外集中建设新村,以自由分流原则引导村民开民宿、经营“农家乐”,让村民在保护古村、守护生态中实现环境改善、生活富裕,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打实好处。

ff58ca55f118ac3e7da037f27648dfd.jpg山水汇合地,文化繁盛处。培田在保护开发的基础上,始终秉承保护优先、生态引领的要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全力盘活传统村落资源,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种植彩色稻“字画”、开办田间课堂、开展“春耕节”“丰收节”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为当地乡村振兴增添新的活力。

9ad3bcef1ce4dd2214c88b9b312452f.jpg

据了解,培田村目前培育发展了研学、非遗、客栈、直播等10余种新业态,农家乐、生态旅游接待点达70家,截至10月,共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共享绿色经济带来的红利。

“培田村不断找准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平衡点,每年会通过旅游收益、乡村振兴等资源反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巧琳表示,生态经济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更构建起了旅游循环圈。

责任编辑:施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