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挖掘红色资源,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冯都祥2023-11-25 23:30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景点,一体开发“红培”、红旅、研学等项目,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走出一条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挖掘红色“资源库”

“茅垅村这个地方是向先鹏领导农民开展暴动的地方,号召百姓团结起来打倒谭家‘五老虎’……”讲解员给前来参观研学的中学生讲解“茅垅暴动”革命历史。

都昌县属赣东北红色革命老区,红色革命历史遗存丰富,是一座红色资源富矿,为有效对辖区红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保护利用,成立工作专班,从史籍、史料探寻革命事迹。沿着革命火种传播路径深入村组,访谈老党员、老村长等30余人,收集革命小故事10多篇。详细查阅书籍中红色革命故事,查阅历史文献书籍《中共党史人物传》等20余本,从中探寻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汪墩乡后垅村刘肩山“一门五忠烈、三任县委书记”事迹、“茅垅暴动”革命事件等一批被挖掘出来。工作组一行追随革命先烈足迹,实地考察历史文物保护情况,对一些破损严重的历史遗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第一届中共都昌县委旧址、茅垅暴动遗址、刘肩三故居等等得到有效保护。

打造党史“活课堂”

紧扣该县汪墩乡实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整合各方资源,谋划“一线两垅”发展路径,聚焦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两垅”红色名村为龙头,全面推动汪墩红色文化旅游。

建设红色名村,为茅垅村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打造了红色忠诚广场、忠诚讲堂、启迪园,修建了烈士陵园、茅垅纪念馆等红色教育阵地,茅垅村成功入选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在后垅村整合资金800余万元,对刘肩三故居修缮打造,高标准建设了刘肩三纪念馆,努力打造成有景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有情可感的“红色四有村”。

紧扣“红培”、研学、红旅等方向,规划三条精品线路。依托茅垅村忠诚讲堂、刘肩三纪念馆等革命遗迹,建设成党员干部“红培”教育线。依托茅垅古村落、石树围屋等县级文保单位,打造成精品旅游线。结合一批农业产业合作社,比如茶叶基地、水稻种植基地、柑橘蜜桃采摘基地等,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全面规划学生研学、党员教育等特色研学线。

丰富文化内涵,以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红色内核。选取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高校资深教师、党员干部、“五老”人员,组成一支20余人的红色党课讲师队伍,宣讲红色文化精神。开设了《红色忠诚地、茅垅古村落—汪墩乡茅垅村》《肩三精神》等红色课程,丰富“红培”、研学内容,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

做实文旅衔接“大文章”

“茅垅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忠诚’主题非常好,尤其是当前正在开展主题教育,对党员干部教育忠诚教育、红色教育正当其时。”九江市商务局时任驻茅垅村第一书记孔令强说。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推动“红培”产业化,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将各类资源串珠成链。

做实文旅大品牌,把“红色汪墩”品牌擦亮,打造“红培”产业。积极对接各级党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引导各级党组织、学校、企业等5万余党员前来接受红色教育。同时带动一批农业产业化、古村落文化等教育教学点,每年吸引100多个党支部、3万余人来开展红色教育。

延伸文旅产业链,做好文旅带动上下游发展。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老屋打造可容纳近100人的民宿和接待200人的红色食堂,并设计符合红色名的村特色菜谱,让游客重温革命年代艰辛、忆苦思甜。同时引导群众,利用家中现有资源开办“农家乐”,吸引游客用餐,增加收入。

壮大乡村振兴大产业,做实产业先行,以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茅垅村丰富的荒山和水面自然资源,分别建成200亩白茶基地、村级光伏电站200kw,投入100万元平整150亩土地发展黄茶、果树等产业,实现每年稳定增收50万余元;在阳港村新建150kw的光伏电站一座,已竣工投产开始并网发电,每年村集体增加收入8-9万元。通过产业带动,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乡村振兴成果。

审签:郑少忠

欢迎投稿,投稿请发[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王丹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