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怎么样?新品种有哪些?土壤状况怎么样?如何实现节水节肥密植高产?怎么实现农牧民增产增收……”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俊在主题教育第二期读书班上作专题报告时,描述着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场景。
立足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乌拉特前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23年以来,深入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切实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科学技术支持。
党建引领,走出农业生态“新路径”
“今年以来,我们服务站吸引了8名大学生到田里近距离体验作物成长、收集数据信息,亲自动手配置液体肥料、操作检测仪器,参与配置的液体肥料营养配比全面,10余种微量元素、微生物菌剂等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在土壤的养护方面起了不少作用。”大佘太镇马卜子村云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驻站服务负责人房爱忠说道。
乌拉特前旗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农业生态环境优化,推动科技人才下沉田间一线服务。在大佘太镇采取“党支部+企业+人才”模式,与云博农业科技公司建立“校企地”合作机制,建成集“测土配肥、水肥一体化管理、智慧农业”为一体的田间农业服务站,为当地及周边种植户提供测土、配方、供肥、施肥、回访“一条龙”精准技术服务,达到农业深度节水、农民增收致富和面源污染防治多重功效。
科技创新,走实农业蝶变“丰收路”
“咱们乌拉特前旗的小麦品种是自己培育的‘巴麦13号’,是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大成果之一,每亩能产1100多斤。辣椒是内蒙古农科院研发的‘北星1号’,是我们的自主品种。”主题教育第二期读书班上,刘俊分享道。
乌拉特前旗在农作物种植、管护过程中推广运用北斗导航自动驾驶耕种、科学配方实施等现代化、智能化农业技术。依托培育创建的6家科技小院,6家博士工作站,21家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选聘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专家、科技特派员、农技指导员,采用“线上云服务+线下勤指导”模式,“点到点、一对一”开展1000余次科技精准服务,把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土地经营管理等农牧业技术、信息与政策及时传播给农牧民,让农牧民增产增收搭上科技信息的快车。
破题攻坚,探索盐碱地利用“新方案”
“充分发挥全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平台作用,加大盐碱地改良技术攻关和耐盐作物选育。积极培育引进专业人才组建盐碱地综合利用‘研—产—推—用’技术团队,全面做好核心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边攻关、边示范、边推广。”刘俊讲道。
“我们村受黄河水阴渗,土地盐碱化程度非常高,土地产出效益非常低,急需探索适应盐碱地的农作物品种。”乌拉特前旗先锋镇苏木图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忠说道。
为有效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实盐碱地特色农业文章,乌拉特前旗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引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先锋镇苏木图村建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能够适应盐碱土地的全产业链芦耳种植基地,年产干耳可达1600吨,亩均纯收入达8万元、节水70%以上。该做法改变了“深浇漫灌、淋盐洗碱”,实现“改造土地”到“利用空间”转变。
“这几年,我旗通过发挥基层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持续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深走实,助力全旗农业发展更‘绿色’、更有‘科技范儿’。给现代化生态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能量。”乌拉特前旗农牧和科技局党组织书记、局长杨拥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