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全覆盖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2024-02-06 18:24

地市级媒体处于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媒体架构的“腰部”,既是承上启下、发挥支撑作用的“关键层”,同时也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生存空间挤压受限的“夹心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地市级媒体是广受关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231229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融媒体中心挂牌。至此,内蒙古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推动全区12个盟市全部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通过先立后破、立破并举,推动地市级媒体从“相加”到“相融”,进而迈向“深融”,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媒体融合之路。

从“被动融合”到“主动拥抱”,转变观念、高位推动是融合“破冰”的先决条件。

地市一级媒体市场普遍规模体量不大,往往一城多媒、力量分散、结构欠佳且营收不足,面临生存发展之困,加速融合是大势所趋。对于内蒙古而言,地市级媒体“融不融?”、“怎么融?”尽管全国已有先例可循,但如果只是把现成的经验模式“移植”过来,会不会“水土不服”“能走多远”,大家都颇有疑虑,不敢贸然吃下这只“螃蟹”。

2022年4月,中宣部印发《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纳入首批全国地市级媒体融合试点,这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为各地市融合改革吃下“定心丸”。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迅速聚焦“深融”研究制定方案,举办系列推进会、座谈会、研学班,健全组织指导、跟踪服务、盯办督促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各类“疑难杂症”。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有效传递信心、传导压力,尤其是引导各地破除疑虑、转变观念,加速“挂牌”、加快融合,形成分步有序抓融合、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位地市报社负责人感慨,融合才有可能活,搞好了还有机会“弯道超车”;不合,只能眼巴巴“等死”,被淘汰出局。

从“简单相加”到“一体发展”,深化改革、理顺机制是决定融合成败的关键之举。

媒体融合发展,表面是媒体业务改变,实质是媒体机制改革。推动媒体运行机制向深融迭代,以机制创新破除融合壁垒,实现从封闭到开放、从僵化到活化的转型,是地市级媒体融合质变之道的重要路径。

通辽市打破媒体边界和层级限制,以“策采编发评”的采编流程再造为核心,通过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呈现互融,实现集中指挥、资源共享、协同调度、融合生产、全媒发布等业务流程深度融合。鄂尔多斯市对媒体资源进行“深度洗牌”,探索业务机制重塑、业务流程再造、发布渠道重构、运营模式创新,构建“机构一体化运行、内容一体化生产、技术一体化支撑、经营一体化统筹、全域一体化融通”的传播体系,并尝试同央媒开展合作,成立外宣联络部、鄂尔多斯央媒工作站、新华社融媒体研究中心鄂尔多斯基地等,形成资源的有效联动。

“报纸+广电”并不等于“深融”。关键还要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一”字上下一番功夫,打破固有模式和利益格局,打通流程、管理、运营等各环节,实现资金、资本、资源等各要素深度融合,从而催生“1+1>2”的聚合效应。

从“差强人意”到“强势出圈”,内容为王、移动优先是提升传播质效的重要法宝。

移动互联时代,媒体竞争的本质依然是内容为王,但缺少有效的传播,产品无法抵达受众,内容的价值也就无法彰显。如果把受众喜欢的内容和产品比作美食,就要把这些“美食”放入受众爱用的“盘子”,端到其面前。现在这个“盘子”,就是移动聚合平台。

融合就意味着打破、重组。地市级媒体融合,必须有效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呼和浩特市关停并转一大批受众少、影响力弱的版面栏目、频率频道、平台账号等,集中资源力量打造核心品牌IP“青橙融媒”,实现本地新闻“一目了然”、短视频“沉浸式观看”、重大新闻“直播追踪”,客户端下载量突破500万、关注量达2000万,点击量超20亿。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打破“部门墙”“媒介墙”“层级墙”,组建短视频战队、创意竞赛小组、创意工作室等,建强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出点击量“百万+”作品1200多件、“千万+”作品42件。

各盟市纷纷创新内容生产机制,以工作室制、首席制、揭榜挂帅制、项目孵化制等生产组织运营方式,激发全媒体创新生产能力,推动“报言台语”更多转化为“网言微语”,把政治话语、专业术语转化为新闻语言,让老百姓爱听爱看、转发点赞。

从“采编小队”到“全媒人才”,强化激励、优化结构是释放人才活力的有效手段。

媒体融合最先改变的是媒体人。面对不断升级的用户需求,现在媒体的“紧缺资源”是同时具备“采、写、摄、编、播”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熟练掌握新型产品创意制作、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等技能的高端人才。

媒体融合最终落点是“人”的融合。内蒙古各盟市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不断优化人才选育模式和考评激励机制,努力打破选人难、用人难的困境。比如,锡林郭勒盟出台《人才培养三年规划》《融媒体中心首席、优秀人才评选办法》,加强具有专业背景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内部有序竞争、优胜劣汰。鄂尔多斯市精简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实行人员总量控制和全员竞聘上岗,开展“守正创新 全媒传播”系列培训12期,将年人均工资总量控制在基本标准线的2.0倍以内,实施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特岗特酬,绩效系数设置向“策采编发评”岗位倾斜。通过系列改革措施,把人才“用到刀刃上”,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各地融媒体中心干部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员工收入待遇普遍增长,激发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从“专于主业”到“多元发展”,拓展服务功能、提升“造血”机能是媒体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实践中,单纯的新闻资讯平台已很难积聚媒体影响,毫不相关的业务堆砌也会模糊平台的核心业务。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在探索多元发展路径的同时,必须聚焦新闻主业,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发展路径,以期形成主业突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格局,确保社会效益更彰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通辽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等5个盟市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原则,探索推行“媒体+产业”、“中心+公司”模式。鄂尔多斯市融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国有企业性质,全权代理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的广告业务,积极拓展宣传推广、创意设计、会务展览、文化旅游等领域产业链条,所得收入按比例用于融媒体中心小型设备更新、一般性技术改造和绩效工资发放,以现代化传媒公司的健康发展反哺新闻事业的提档升级,2023年公司经营收入达到1亿元,反哺中心3000多万元。

实践表明,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改革,既是一场立足现实的“自救”,也是面向未来跃迁的蓄力,迫切需要解放思想、主动求变,以改革到底的决心和魄力,推动“真融”、“深融”,再造“骨骼”、“经络”,只有这样才能在互联网“深水区”抢占先机、赢得生机。

责任编辑:张枨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