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释放新动能
通辽市融媒体中心王超颖2024-03-26 23:27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围绕新能源产业、智慧农业、科技创新等积极促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铸”产业新突破 “链”企业新业态

通辽市作为内蒙古重点规划布局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之一,2020年成功引入山东龙马控股集团落户,龙马控股集团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制造企业。日前,总投资30亿元的龙马控股集团年产30万吨精密铸件项目生产线在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成功点火,满产达效后年产值可达35亿元。“铸造和锻造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铸造业的投产,标志着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产业链迈上了更加完善的一步。主机和电机都是一种组装,只有我们这些部件出来了,才算真正的有技术支撑。”内蒙古龙马重工集团执行董事曲锋增说。

铸造车间里的设备正在运作。

铸造车间里,目前已安装6台总容量180吨的中频电炉,混砂机、落砂机和相关辅助设备,可生产轮毂、底座、主轴、减速机齿轮等风电装备制造的基础部件。每年能为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内3000台套电机、3000台套增速机及2000台套主机配套65%以上的部件。

龙马集团作为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链主企业,已引进上下游央企、国企等优质企业10余家,基地内部达成合作意向的金风科技、中国海装、江苏中车等配套企业共7家。基地总投资336亿元,占地面积11500亩,建设面积436万平方米,计划2026年建成达产。最终形成年产1万套轴承、2000台整机、3000台增速机、3000台电机及5000台套全产业链零部件生产能力,实现年产值720亿元、税收20亿元,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

内蒙古龙马重工集团执行董事曲锋增说:“我们集团拥有着制造业基础零部件生产能力,后期也可以帮助基地上军工铸造、矿山机械、机床、汽车零部件等生产方向进行转型,让基地全力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切实提升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提速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通辽市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要基础,也是通辽市因地制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辽市将全力推进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加快风电电机、轮毂等核心零件、关键部件量产;深化“工业倍增”行动,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

智慧农业助丰产 粮食安全底气足

在科尔沁区丰田镇胡家园子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现场机械轰鸣,数台挖掘机在田地中挥舞着长长的铁臂,争分夺秒地挖掘着管道铺设的沟渠,项目建成后即可实现高标准农田全村覆盖。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通辽市反复总结全面比对管灌、喷灌、膜下滴灌等不同工程类型的节水效果,创新推广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即在低压管灌的基础上,通过在机电井安装过滤器、施肥罐、计量表等首部设施,在田间新建或改造出水栓、布设软管,播种时垄间不覆膜布设滴灌带等形式,实现了“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今年春季,全市范围力争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5月1日之前开井浇水,秋季再开工建设200万亩,当年施工,当年验收。并以这样的速度,计划到2026年把我市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产量将比建设之前提升10%以上,节水效率也大幅提高,切实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稳固可靠的优质‘大粮仓’。”通辽市农牧局副局长马俊岭满怀信心地说。

通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多万亩,其中浅埋滴灌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661万亩,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6亿立方米以上,粮食产量从2011年的113.1亿斤增长到2023年189亿斤。连年丰产的背后,高标准农田建设破解了产粮又缺水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3年,科尔沁区余粮堡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村的查干敖村村民王淑霞家的玉米喜获丰收,她说:“亩产达到1700—1800斤,好一点的地能够达到一亩地2000来斤。”听王淑霞说,这里之前是坑洼不平的下势地,雨大时积水排不出去,干旱时灌溉也不方便。自从整改成高标准农田后,王淑霞省去了很多田间管理上的糟心事。“现在浇地也省事了,一刷卡就能浇地,很方便。”王淑霞说。

2024年,通辽将全力打造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力争年内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24个,实施现代节水高产农田400万亩,将现有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吨粮田,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粮食总产突破19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科技“突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23年,通辽市在全区率先并唯一推行“肉牛科技服务驿站”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了“肉牛养殖服务公司牵头、合作社引领、养殖大户带动”三种服务模式,为养殖户户均节约成本620元,填补了小散户肉牛养殖模式空白。“肉牛科技服务驿站”实行专家负责制,每个驿站组建专家服务团队5人以上,涵盖肉牛配种、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生产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等全产业链。同时,吸纳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入站,深入嘎查村、养殖户家里开展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培训指导工作,让小散养殖户坐在家里就能接受优质科技服务。

2024年,通辽市将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坚持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统筹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布局,全链条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全方位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双倍增双提升”和“三清零”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真正让企业做主导、唱主角。建强用好科创平台,高质量建设“蒙科聚”通辽中心、自治区玉米和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创新飞地”新模式,支持各类科创平台搞研发、出成果。建立“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机制,紧扣玉米种植、肉牛种业、生物科技、中医药(蒙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聚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努力在一两个点位上率先取得突破。坚持“引育用留”并重,打造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汇聚更多英才建功通辽。

新的春天,新的征程,新的出发。通辽市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径,铆足干劲,持续奋斗,在跨越赶超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张枨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