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以下称专项规划),首次提出“沪派江南”的概念。这意味着上海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不再囿于建筑个体的层面,而是将视野延伸到更为辽阔的自然基底、悠久的历史脉络以及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000年,有记载的‘上海’一词出现近1000年,上海建城已700多年。”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上海,郊野乡村空间占比近六成,承载着珍贵的生态自然之本、城市文明之源。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黄浦江上游的九峰三泖、江南民众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绵延千百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个性。江南文化同时又接纳了荆楚文化、徽派文化、岭南文化、秦晋文化等,通过长时期的互相交融,这种文化传统最终在上海开埠后又与西方文化融合,为后世的上海城市文化打下了烙印。
“沪派江南”典型样本青浦金泽镇
“‘沪派江南’代表了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文脉,其内涵包括自然水田格局、村域聚落形态、民居建筑及非物质文化,系上海千年来文明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与印痕。”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专项规划将以保护和传承上海乡村传统文化、尊重和珍惜乡村建成空间特色和肌理特征为导向,以延续传统水乡村落形态和空间肌理为目标,围绕城市空间布局安排,延续和优化城乡体系,加强城乡历史环境整体保护,促进“滩水田林湖草荡”蓝绿空间和谐共生,彰显上海乡村特色风貌。
专项规划追溯乡村空间历史脉络,提炼具有典型辨识度的“沪派江南”空间意象表达,识别构建了“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统筹划定148个乡村风貌单元,实施多层次、分区域的规划控制和设计引导。
“沪派江南”12种乡村风貌肌理形态片区
专项规划初步确定了20个试点单元,自今年起至2027年底,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沪派江南”风貌保护传承示范样本将被塑造而成。
(图片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