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赋能产业链 人才战略驱动文体旅大循环
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2024-05-08 10:18

2023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其中“文体旅融合”尤为引人注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培育文体旅、文商旅等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的工作方案》中亦强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户外运动与乡村、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对此,各地区应紧抓机遇,完善制度建设,强化人才培养,优化产业价值链,以畅通文体旅内部大循环,为新产业发展蓄势聚力。

一、健全制度机制,释放产业融合新活力

首先,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文体旅产业融合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各产业优势,通过资源重组、渗透与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强文体旅资源之间的耦合性,形成城市商业游、红色基地游、自然风光游、乡村振兴游、冰雪欢乐游等多元化、互补型的发展模式,实现1+1>2的非线性增值效应,辐射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其次,加强产业融合政策引导。政府部门需精准定位融合发展方向,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构建长效机制。通过加强部门间协作,扩大产业管理自主权,推动文旅与体育部门从“各自为政”到“协同作战”的管理转变。同时,要从顶层设计环节入手,建立一体化的文体旅政策法规,消除政策壁垒,简化沟通流程,形成畅通的产业融合空间格局。

最后,拓宽产业融合投融资渠道。在加大政府对文体旅产业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建立文体旅产业联盟,提升本地产业的承载、吸纳、孵化和聚集能力。同时,积极推广政企合作模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到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加大对文体旅企业扶持力度,降低其融资成本,简化审批流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优化人才机制,增强产业人才新动能

首先,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基础,在深入调研摸清区域内文体旅人才资源现有存量、掌握人才流量、把握人才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建设规划,明确文体旅产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同时,借鉴不同地区先进经验和相关政策,结合本区域实际,完善文体旅高素质人才的自生与吸纳、调配与发展、驱动与支持、流动与退出等保障机制。此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倾斜政策,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育和保护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

其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人才战略为核心驱动力,形成以政府占主导,文体旅经营企业为责任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保障机制。通过项目合作、人才牵引、产业园区建设等方式,充分利用文体旅产业链发展集聚的“辐射扩散效应”,形成具有本区域颇具特色的文体旅高质量发展与人才集聚的健康可持续互动机制。同时,重点引进文体旅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投融资人才,对特定和紧缺的文体旅产业人才,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对于无法完全引进的高层次短缺人才,可采取柔性引进策略,通过顾问服务、项目协作等方式为文体旅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旅游人才服务组织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等。在充分了解产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依照产业链中各相关环节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鼓励本地区高校优化课程结构,通过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意策划、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鼓励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为文体旅专业人才队伍的科学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提供专业支持。

三、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融合新模式

首先,加强区域统筹联动。将文体旅资源视为一体化交叉渗透的整体,依据区域资源特征,打造融合主体,形成以“体育+文旅”拓展体育内涵、以“文化+体旅”拓宽文化发展路径、以“旅游+文体”打造旅游客源多元化发展模式新格局,实现文体旅一体化集成发展,以存量资源实现增量发展。

其次,塑造产业生态圈。积极引进知名赛事和文化活动,打造以“文化+旅游+体育”或“文化+体育+旅游+研学”为特色的地域性“产品集群”和独具识别度的“文体旅”产业IP,集知识科普、运动体验、文化体验、旅游开发于一体,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最后,科技赋能新动能。在市场拓展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方式,扩大营销覆盖面积,提升文体旅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消费体验方面,运用 AR、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深度体验场景式文体旅产品。在服务便捷方面,打造“全域一张网,同城一机游”的智慧文体旅服务平台,提供客流量查询、交通出行提醒、门票预订、旅游攻略等一站式服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贾建锋,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辛阳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