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永续
在无数国人心中,都有一份女排情结。这份情结传承着几代人,深深扎根在无数国人心中。人们无法忘记,中国女排一次又一次取得酣畅淋漓的胜利。中国女排,她们的精神力量,让几代国人扬眉吐气、激情燃烧,极大鼓舞了人们的信心与豪情,凝聚起了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说:“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时节如流,击鼓催征。新时代的北体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扛起青春责任,做好“女排精神”的传承人。
40年,
从首夺世界冠军到夺得第十个世界冠军,
中国女排几经沉浮却始终不屈不挠。
“一种精神,两次传承,三代传奇。”
电影《夺冠》以此为主题,
带领观众重温中国女排激情燃烧的岁月。
所以,同学们
就先让我们把老女排队员的故事讲给你们听吧
让这感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
成为你们成长路上的一种力量!
1981年中国女排夺冠纪录片《拼搏》
+缘起:北体青训队的女排队员
周恩来总理于1969年做出了“北京体育学院要办,还要办好”的指示。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北京体育学院成立青训大队的文件。1971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的1970年109号文件对我校招生问题的批示精神,学校从全国28个省市招收了372名青训队队员,连同原国家集训队的26名,共计398名(其中男子225名、女子173名),5月开始上课。当时的北京体育学院青训大队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后备力量,他们结业后绝大多数被输送到国家队和各省市专业队。学校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田径、篮球、羽毛球、体操、武术、排球、射箭、足球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以女排三连冠曹慧英、杨希、陈招娣,射箭队的宋淑贤、黄淑艳、孟繁爱等为代表,他们日后多数都成为体育战线的风云人物和中坚力量。
中国女排建队第一批队员中,4人曾是北体青训队队员。
当年的青训队学生杨希(左一),陈招娣(左五),曹慧英(左六)成为国家女排“三连冠”的功臣。左四为赵斌副院长,左三为时任国家队主教练的袁伟民,左二为原青训队教练为我校教师吴中量。
+“铁姑娘”曹慧英
曹慧英是带领中国女排勇夺“三连冠”的英雄队长,为夺取世界冠军,她三次推迟婚期,被姐妹们亲切地称为“老大”。
1981年世界杯上,中国女排夺得冠军,曹慧英(中)在场上
河北姑娘曹慧英11岁时跟村中一位老者学拳,加上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能歌善舞,一下子被文艺宣传队选中了,先唱评剧,又唱京剧,学了一年就登台演主角。这段经历,让她受益匪浅,培养了她良好的柔韧性,打起排球来手快脚快,动作非常协调。后来在推荐下,曹慧英进了北京体育学院青年集训队打排球。青训队的排球班开训已经八个月了,而她过去连排球都没有摸过。但好动、朴实、勇敢的性格,使她与排球一见钟情。入队不到两个月,她就上场打主力了。后来,她又到八一女排打主力。作为三号位的副攻手,反应灵敏,拿手绝招“短平快”,在当时的全国快攻手中首屈一指。
1976年,袁伟民接受任务:选拔队员,组成中国女排,迎接第二届“世界杯”赛之前的亚洲预选赛。20世纪70年代末,排球规则有了新的修改,拦网队员可以将手伸过球网阻拦;拦网者触球后可以连续做第二次击球,还可以打三下再过网。这些改变,加剧了排球比赛中扣、拦争夺对抗,掌握网上制空权往往成为胜负的关键。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排球进一步向大型化发展。一支支排球新军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崛起,冲击着日、苏女排称雄世界的局面,也使中国女排在走向世界的征途中,面临更大范围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博采众家之长,创建一支中国方式的,既有高度又有灵活性的,能攻能守、能高能快的全面性球队。
在主、副攻手的选择上,进入教练组眼帘的,就有八一队的曹慧英、杨希等人。特别是曹慧英,是袁伟民和排球行家眼中的“理想球员”。
进入国家队后,由于女排的训练本就繁重,每天少说也有上千次起跳,一天的训练下来,队员们几乎全身骨头都在向外溢着汗水。年轻的曹慧英就是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排球技术,即使再苦再累也绝不喊停。但高强度的训练也给她今后的生活带来了痛苦: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她的右手小指向外弯曲了45度,严重的伤害已经让手指无法恢复正常。那时,她正在全神贯注地训练,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受伤,所以导致小指失去知觉。
1977年,曹慧英和队员们在第二届世界杯比赛与韩国队的交手中。因为救一个险球飞扑倒地。球救起来了,而她倒在地板上,左腿肌肉拉伤,像撕裂似的疼痛。她用手使劲卡着受伤的部位,疼得头上冒出了汗水。本来就偏袒的裁判,看到中国队的主将倒在地上起不来,急不可待地示意曹慧英退场。曹慧英瞥见裁判那种幸灾乐祸的神情,气不打一处来,蓦地站了起来,瞪圆了双眼,忍着钻心的疼痛,继续投入比赛。这局球,中国队虽然以二分之差输掉了,但这位中国女排队长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却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心。“三号!”“曹--慧--英!”观众们用欢呼,用掌声,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表达着对她的敬意。
她从场上下来时,腿一抬就疼得像刀割似的,伤处出现了紫红色的淤血。而第二天,中国队还有一场硬仗——对世界强队古巴。外国记者们议论纷纷。有的预测,如果中国的三号不上场,双方实力的均势就将发生变化,中国队的命运是凶多吉少。可是,第二天,当银笛长鸣时,曹慧英居然又英姿勃勃地率领众姐妹出场了,这不仅使许多记者和观众感到吃惊,也给古巴女排在心理上造成了压力。她的扣杀依然那么凶狠有力,救球依然那么奋不顾身。你简直看不出她是一位伤员。其实她的伤情还真不轻,上场前打了封闭针,在伤腿上捆扎了厚厚的几层绑带。她是一位挂了彩而冲锋不息的英勇战士!中国队终于以三比二击败了古巴队。
在颁奖仪式上,表现出色的曹慧英一人荣获“优秀运动员”、“最佳拦网奖”和“敢斗奖”三项个人奖。可是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日本、古巴和韩国队站在前三名的领奖台上,而中国女排姑娘们不得不站在地板上,与其他队伍一起挥动黄手绢,那一刻曹慧英流泪了。曹慧英说:“个人得奖再多,也不如全队拿奖杯,如果中国女排夺杯,那全世界就知道中国女排了。”
其实中国女排在1974年的世界锦标赛只获得第14名,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就跻身世界四强,已经创造了奇迹,但曹慧英和其他女排姑娘们却很不甘心,她们的目标是冲击世界冠军,站上世界大赛的领奖台。
1979年亚锦赛中国女排力克日本队和韩国队,第一次站在亚洲冠军的领奖台上,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中国女排本有机会夺冠,可惜因抵制而未参加,孙晋芳和队友们失去了一次极好的登顶机会。转年的1981年世界杯,是中国女排又一次冲击世界冠军的好机会。这一年曹慧英已经27岁了,教练把她留在队里,就是因为她有一股拼劲,希望她在训练中以这种作风带动年轻队员,在比赛时遇到困难时,换她上去救场。
1981年世界杯对苏联队的比赛中,中国队先胜一局,第二局苏联队醒过神来,发球接连破坏中国队的一传,强攻屡屡得手,以9-0领先。教练把曹慧英换上场,希望她能改变场上沉闷的局面。曹慧英果然把这种气势带了上去,连发了七个球,一传接了9个,到位8个,帮助中国队追成10平。转到前排后,和周晓兰的双人拦网又接连成功,帮助中国女排以16-14逆转取胜。
接下来对美国队的关键战,曹慧英出任主力,发挥得格外出色,帮助中国队以3-2取胜。拿下比赛后她累极了,第二天早晨起来,浑身像散了架子,真想好好休息一下。一想到晚上还有对日本队的决战,她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准备比赛。对日本队的比赛中国女排先胜两局,由于此前日本队输给了美国队,中国队拿到两局后,已经提前获得世界冠军。队员们精力有些不集中,加上日本队在主场观众的呐喊助威声中越打越好,竟然连扳两局。
决胜局曹慧英主动请战,并且打得很好,当中国女排拿下最后一分后,曹慧英和队友们紧紧相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们的梦想实现了!
+“独臂将军”陈招娣
1955年,陈招娣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她17岁时,就进入杭州市业余体校开始排球训练。由于陈招娣的排球领域天分极高,技术也十分出色。时隔不久,她就被北京体育学院相中,安排在青训队进行排球专门训练。这时的陈招娣才19岁,就被选入了国家排球训练队。1974年,陈招娣进入八一女排,在八一女排打球的时候,陈招娣的左臂桡骨曾经受伤。1979年6月亚洲俱乐部冠军日本日立队访华与中国队在太原展开激战,陈招娣在比赛拦网时被对手的大力扣杀击中早就受伤的部位,导致桡骨断裂。两个月后的第四届全运会,陈招娣用绷带吊住左臂,带伤出战单手比赛,自此有了“独臂将军”的美誉。
当时国家队的训练条件十分艰苦,训练是在竹子搭建的“竹棚”里,陈招娣和队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靠烧木炭取暖。陈招娣特别能吃苦,脚腕有伤走不了路,仍然拄着拐杖去坚持训练。有一段时间她经常尿血,医生怀疑是肾炎,让她停止训练,但她不为所动。她的腰伤特别严重,每场比赛下来腰都像要断了一样,根本直不起来,医生对她说:“你不能再打球了,再打球就要瘫痪!”她不听,一边坚持训练,一边配合治疗,就靠自己的毅力咬牙坚持。
陈招娣是“女排精神”的典型代表,队友们喜欢称她为“拼命三郎”。有一次大运动量训练结束,所有人都精疲力竭,“谁还想加练一点?”袁伟民问。只有陈招娣主动加练15个好球。因为实在太累,在接到第9个球时,她已经跑不动了,但袁伟民不讲情面的惩罚,让陈招娣不能接受,她抱起衣服就往外走,“反正是我主动加练的,我不练了行不行。”顿时,馆里气氛有些异样。其他队员都在一边看着,不知如何是好。袁伟民说:“你今天走了,明天第一个练你。”等她走到门口就停下了脚步,“我一定要起15个好球给他看看!”练着练着,她感觉身体承受不了,再次转身离开,这么来回折腾了三次,陈招娣最终还是顽强地接完15个好球才算罢休。这件事情后来还被写成文章 《苦练》,出现在了初中语文课本上。
作为中国女排的接应二传,陈招娣可以说是当时中国女排队员中防守能力最为出色的一个,她与陈亚琼打配合,开创性地使用了“双快”战术,拉开了排球运动在二、三号位眼花缭乱的战术配合创新的序幕。
比赛到了关键时刻,陈招娣从不掉链子。在1981年世界杯上,当时迎来了中日女排最后的决战。第三局比赛时,陈招娣和孙晋芳两人不慎相互碰撞,严重扭伤了腰,她强忍着疼痛,坚持在球场上继续比赛。直到自己都无法控制动作,才被教练替换下来,但陈招娣始终都没有向教练说明自己的实际情况。比赛进行到第四局时,缺少陈招娣的中国女排比分不断落后。在这危急时刻,陈招娣主动要求上场。在她的配合下,中国女排不负众望,最终夺下了世界冠军。赛后的颁奖仪式上,陈招娣自己已经无法站立,还是队友背着她一起站上了领奖台。
她顽强拼搏的精神,直到今天还一直影响着整个女排团队。
陈招娣是中国女排成功冲出亚洲进而在世界排坛绽放光彩的核心球员,随中国女排在1979年首获亚锦赛冠军,1981年首夺世界杯冠军,1982年荣膺世锦赛冠军和亚运会冠军。陈招娣个人在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81年和1983年两获国家体委颁发的运动勋章。
1983年,陈招娣退役成家进入北京体育学院读书。毕业后陈招娣先后出任八一女排和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执教中国青年女排时,陈招娣曾经带队获得亚青赛冠军和世青赛季军,为中国女排培养了赖亚文等众多年轻选手。1989年至1992年期间,陈招娣担任中国女排领队,配合主教练胡进,帮助中国队在两届世界杯上斩获一银一铜,世锦赛荣膺亚军,亚锦赛和亚运会上也都顺利加冕。
+曾经风靡日本的“明星脸”杨希
女排主力队员杨希在教《中国姑娘》剧组演员倪萍(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左一)如何发球。
杨希,是曹慧英在北京体育学院青训队的同窗好友。她出生于干部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长了一副高挑的身材,省体育队和北京体育学院的教练都看中了她,让她去打球。妈妈有点舍不得,因为杨希个儿虽高,但身子单薄,怕她吃不了那份苦。爸爸挺开通,说:“大家都说她是搞体育的料,那就让她去吧!”
一到排球班,她就天真地向别人打听:“练什么最苦?”别人告诉她,练长跑最苦。她想:“好,那我就练这个。”
起先,四百米的跑道跑一圈,脸就苍白,喘不上气来,头昏眼花。但她坚持跑,而且每星期加一圈。星期天,别人睡懒觉,她也早早起床,到运动场上跑步。最后,她竟能一口气跑下十七圈。她跟曹慧英一样,从青训队到八一队,然后调进了国家队。球越打越好,观众也越来越多。谁说排球没有人看呢?
获得女排“三连冠”的主力队员
在日本,出现了一股“杨希热”,崇拜她的观众成千上万。比赛时,只要她一站出来发球,场上就发出有节奏的呼喊声:“唷要--希!唷要--希!”只要她扣杀了一个好球,场上就会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掌声。她在街头或旅馆里一露面,四周就会传来阵阵“唷要--希!”“唷要--希!”的呼喊声。人们簇拥过来,跟她握手。握不上手的,哪怕摸到她的手一下,也感到欣慰。签名的纸板,一叠一叠送到她手上。她自己也记不清签写了几百、几千个名字了。有的日本青年挤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枝粗大的油墨水笔,然后指指自己的胸前,让她就在他们崭新的衣衫上签名留念,弄得她不知所措。而那些日本青年就将她的手拉过去,往身上写。她也记不清,有多少痴情的日本青年穿着写有杨希名字的衣服,欢笑着狂奔而去。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两位日本小姑娘,由妈妈陪着,从几百里之外赶来大阪,目的只是请这位中国姐姐签写一个名字。还有许多球迷无缘见到这位中国女球星,就托人辗转送来对杨希的赞美和祝福的录音带,也有痴情的求爱的录音带……听说日本还成立过一个50人的“杨希接待委员会”。从日本各地给她写来的信,装了一大麻袋。
日本为什么会出现“杨希热”呢?袁伟民曾经向一位日本报纸的记者打听过。原因有四个:第一,杨希是主攻手,球扣得有力,打得漂亮;第二,杨希球风好,风度潇洒,无论赢球还是输球,脸上总是笑眯眯的;第三,杨希的名字,在日本语里,是“有人缘”的意思,叫起来响亮;第四,杨希的长相酷似日本电影明星、《绝唱》的女主角山口百惠。
崇拜者们,几乎到处跟踪着她。中国女排到东京比赛,他们蜂拥到东京看;中国女排到大阪比赛,他们聚集到大阪看。
此刻,在她乘坐的轿车旁边,就有她的崇拜者紧紧相随。只要车子在十字路口碰上红灯停了下来,这些球迷们就从各种小轿车里伸出头来,向她呼喊,向她挥手致意。
作为一个运动员,何尝不希望有自己的观众和崇拜者。应该说,杨希是幸福的。
何为女排精神——
那是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闯劲
一个体育比赛项目,
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
留下了时代拼搏的印记,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郎平说:
“只要你打不死我,
我就和你咬到底。”
“哪怕我输给你,
我也要把我的水平打出来,
永远不放弃。”
何为女排精神——
那是一种禁得起沉默与汗水的韧劲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每个人成功的那一瞬间,
都是靠无数的汗水凝聚而成,
中国女排有过辉煌,
更有过低谷。
在一段时间里,
女排的接连失利令人扼腕。
但女排姑娘们从未丢掉女排精神,
正如郎平所言,
女排精神一直都在,
不是因为胜利才谈。
何为女排精神——
那是一种靠精神更靠实力的干劲
1981年,比赛前主教练袁伟民布置战术。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是靠实力说话的。
过硬的技术背后,
是女排姑娘们汗与泪的付出。
上个世纪70年代,
没有完善的训练器材,
甚至连个像样的训练场都没有,
她们唯一能做的,
就是拼。
没有像样的排球馆,
就在用竹子搭起的“竹棚”里练,
哪怕浑身被沙土、木刺扎得鲜血淋漓。
没有成熟的技术走捷径,
就笨鸟先飞玩命练,
今天累虚脱倒下了,
明天依然要拍拍身上的土,
爬起来继续摸爬滚打。
过硬的技术就是这么来的,
战胜对手的底气也是这么来的。
1982年,郎平在做臂力训练。
何为女排精神——
那是一种明知不会赢也竭尽全力的拼劲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
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
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
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
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
而是要努力去赢。”
郎平说。
编辑制作 | 党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 | 《中国姑娘》《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永不言败——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中国教育报》
图片来源 | 党委宣传部、网 络
监制校对 | 卢 雪、李 潇
责任编辑 | 秦培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