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法典》:以生活案例切入,解读“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电影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2021-02-22 23:47
关注

作为一部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热点条例与精神内核的纪录片,《民之法典》分别从时代、国家、社会、家庭、个人五个维度展现民法典与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2021年2月18日至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五集纪录片《民之法典》,该片通过真实案例,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普通百姓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用镜头进行了客观记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法治文明的水平和高度。

《民之法典》呈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创作从点、线、面的结构策划到真实民生案例的遴选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雕细琢,目标是拍成一部集法治精神、人文情怀、社会思考、国家站位于一体的“民法典荧屏教科书”。该片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民法典的认识和了解,播出以来引发广泛关注。

篇章式布局,以案例展现应用场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作为媒体人,我们有义务记录下法治中国的这一历史性进程,责无旁贷。”该片主创表示,希望用镜头记录下这个时代的法治缩影。

《民之法典》共五集,分别从时代、国家、社会、家庭、个人五个维度展现民法典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从网购中的电子合同纠纷解决到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从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到“绿色原则”的创新引领;从高空抛物、个人信息泄露等民生难题治理到优先保护民事权利。以及老百姓的餐桌安全,物业服务的规范管理,公交出行的法律保障,医患关系的和谐构建,夫妻共债共签,胎儿权益的保障,居住权制度的设计……

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点带面,《民之法典》令民法典的具体条款在民众生活中落地,进而彰显出这部法律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展现,对司法人员的采访,再结合法学专家对案件的深入解读,《民之法典》深入浅出地诠释、普及了民法典中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文明。

提升传播力,讲好法治中国故事

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入挖掘民法典的精神内涵,讲好法治中国的故事,《民之法典》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一次对话。

《民之法典》创作团队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立项、策划、拍摄、剪辑、等任务。团队分成6组,辗转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海南、新疆等多地,深入采访与民法典热点条例有关的案件和当事人,他们职务不同,身份各异,但都是法律为他们提供了保障。

《民之法典》以记录与叙事、文献与理论、人物与事件、情感与法理相结合的展现形式,用具有鲜明特色的镜头语言,讲好法治中国的故事,从而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切实推进了民法典的宣传与实施。可以说,《民之法典》以现实主义表达,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以纪录片为我国法治进步写下了生动注脚。

全媒体矩阵传播,多屏共振扩声量

创作团队在推出《民之法典》五集纪录片的同时,深度运用全媒体创新传播的产品逻辑,上新《民法典vlog》百余期融媒体短视频,截至发稿前,微博同名话题阅读量已达1.3亿次。多个热点话题频频出圈,多屏共振传播法治声音。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评价道:《民之法典》有力推动了民法典精神的传播,更提升了社会各界的民法法治思维能力和水平。

《民之法典》纪录片与融媒体产品形成“组合拳”,把一个个法律热点变成一堂堂生动的民法典公开课,同时,创作团队着眼矩阵传播,通过全国数百家公检法司多平台矩阵传播,数倍化扩大普法声量。截至发稿前,该片被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中国日报、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央广中国之声等媒体关注并多次转载报道。

正如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所说:民法典重在实施,这一系列‘组合拳’让大家都成了民法典实施的积极推动者。

把宏大主题和百姓叙事相结合,《民之法典》把笔触深入到现实深处、历史深处、文化深处,是一次法治纪录片的拓展和创新。

《民之法典》是讲好中国司法故事的一次积极尝试,不仅深入挖掘了民法典作为新时代依法治国范本的丰富内涵,也大力传播了法治文化,增进了观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进而令该片体现出时代意义和价值。

编辑 | 叶晨玮 宁雅虹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