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的“神笔马良”,他的影视配乐,首首都是杰作啊!
作家文摘报社
历史真相揭秘;政治人物兴衰 ;名家妙笔精选
2021-05-29 12:18
关注

尽管已经过去20年

但这大宅门的配乐,只要再响起

依旧能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啊

再看看现在的内地影视剧

已经有多久没出现过这样钻心的配乐佳作了

???

(视频已获“国家大剧院”授权)

大家刚刚看到的作品,是由指挥家张鸣执棒北京民族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精彩演绎的《大宅门写意——卢沟晓月》

短短10分钟的曲子,完整勾勒出了一幅壮阔恢弘的百年家族兴衰画卷,让人如魂穿清末民国。

几次掀动心绪的京胡、琵琶、锣鼓等民族乐器,将乱世中的世间百态和悲欢离合描述得淋漓尽致。

20年前,电视剧《大宅门》首播,当年即获中央电视台收视冠军。

在一众明星戏骨阵容背后,还隐藏着一位巨大的功臣,他就是为该剧创作配乐的作曲家——赵季平。

赵季平何许人也?

他的名字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有些耳生,但他的作品,部部都堪称经典,且几乎承包了每个中国人的荧幕记忆。

《黄土地》《红高粱》《活着》《霸王别姬》等电影配乐,让他为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的影片提供了完美的音乐支持,同时也为中国乡土电影配乐后20年的创作样式提供了最佳参考。

《大宅门》《水浒传》《笑傲江湖》《乔家大院》等电视剧配乐,用经久不衰的旋律,向一代代国人展示着什么是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民族侠义。

▲赵季平谈《大宅门》配乐

上个世纪末,日本有个名叫武满彻的作曲家,不止一次地对国际电影音乐节的组织者说:“中国有个赵季平,你们一定要注意他。”

武满彻是第一个被列入西方音乐史的东方音乐家,日本后继的作曲大师们,或多或少都受过他的影响。

被这样的大佬欣赏和推荐,足以见得赵季平的能力卓越到什么地步。

曾有传言说,想要赵季平做配乐,这影视作品的质量也不能低。

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作曲家来说,这太正常不过了。配乐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为电影赋予灵魂的作用。二者一定是要相辅相成的。

而且,神奇的是,赵季平的作品,即便是不配上画面听,依然可以产生通感,每一个拥有丰富想象力的人都应该能体会得到。

正因具有这样的魔力,陈凯歌在第一次听过赵季平的曲子之后,说出了这番话

“我仿佛在欣赏一幅古人衣袖拭泪、折柳赠君、依依惜别的霸陵送别图,仿佛在聆听浩浩流去的灞河水和那柔肠寸断的骊歌。”

那是在1983年的一个冬天,陈凯歌、张艺谋、何群三人来到西安戏曲研究院,为的就是找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赵季平给电影《黄土地》作曲。

▲《黄土地》插曲《女儿歌》

当时,赵季平给陈凯歌放了《丝绸之路幻想曲》的第一乐章《长安别》,陈凯歌激动不已地给出了上面的评价,赵季平也理所当然地成了《黄土地》的配乐人选。

大家一同在陕北采风时,当时还是摄影师的张艺谋,还说过“如果我当导演,第一部片子就请你来作曲”,之后也确有兑现。

之所以擅用乐曲来描摹中华大地发生的故事场景,还要归功于赵季平的家庭氛围与成长经历。

赵季平的父亲,是长安画派的奠基人赵望云,和齐白石、徐悲鸿、石鲁齐名,写生足迹遍及西北各地,用画笔描绘了一幅幅雄奇苍劲的西北图景。

▲赵望云画

赵望云是中国戏曲的爱好者,喜欢秦腔、豫剧、京剧,而且拉得一手好京胡,朋友也多是艺术圈的名流。

从小跟着父亲去戏园子听戏的赵季平,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反而生出了要当作曲家的梦想。乐器成为了他的画笔,引领他走向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的道路。

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赵季平被分配到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和他学习的西方音乐体系完全不对路。

但父亲很高兴,劝他好好研究戏曲,并且说了一句让他受益终生的话:“你在学校里缺了一课,就是民间艺术的洗礼。

赵季平在戏曲研究院一呆就是20多年。

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家,为他们的独门绝技惊奇或落泪。他也经常去民间采风,钻研各类民族乐器,了解底层人民的文化生活。

那些年的所见与所闻,都成了赵季平的大脑素材库,在他的巧思之下被运用到一系列作品中。

《大宅门》主题曲融入了多种戏曲元素,京剧、京韵大鼓、京剧、评剧、豫剧、梆子……

《红高粱》中,一反传统配乐的常规套路,用36支唢呐、4支笙、一面中国大箭鼓奏出了生命的呐喊;

为《水浒传》配乐时,他特意到山东西南部呆了一个多月,《好汉歌》的灵感就来自郓城民歌《呀儿哟》和单县民歌《王大娘补缸》;

为《乔家大院》配乐时,赵季平三下山西采风,最终将晋剧的主要乐器二股弦、晋胡糅进交响乐队,编织出浓浓的晋中风韵。

尽管赵季平擅用传统乐器,但他的创作从来不以传统乐器为噱头。为了更好地服务影片,他甚至还会在配器上做减法:

《霸王别姬》中用悲凉的京胡和箫来表达凡人内心的孤独悲凉;《菊豆》中,仅用“埙”这种仅有一个八度的乐器来渲染大杂院里的阴森气氛,传递强烈的悲剧色彩。

20世纪末,正是西方音乐大举入侵的时期,民乐正处于日渐式微的境地。赵季平却用一首首“乡土气息”浓重的曲子告诉世人:传统音乐是我们的根。

“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和世界对话。”

用民族语言和世界对话,是赵季平一生都为之努力的事情。直到70多岁,他仍未停止过这样的追求。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作为创作者,他贡献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最近力作;作为音乐学院的院长,他请民间艺术家到学校讲课,把民歌戏曲搬上了作曲系的课堂,并且经常教导学生们要多深入乡间采风。

很多人会说,赵季平是中国电影配乐的第一人、民族音乐的集大成者,这样的赵季平还没有第二个。

“乐坛神笔”固然难以超越,在越来越急功近利的影视配乐领域,我们也只能乐观地期待再出现一位卓越的后浪了。

责编:刘海波

审校:裴岚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