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努力“自救”的人群
在2021年1月2日创建的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简介里写着:“长久以来,习惯了做倾听者和旁听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希望每一个文字失语者能在这里通过练习摆脱文字失语。”
截至今天,已有数十万用户正在这个小组里寻求着语言表达上的互助,分享着自己遇到的“文字失语”困惑——“‘打卡’这个词可以用什么替代”“如何形容月亮与树叶的合影”“离开‘yyds’,我们该怎么形容内心的赞叹才能引发其他人的共鸣呢”……
那么,什么是“文字失语”呢?根据小组内最常见的词条来说,也许是指一种“文字表达能力的弱化”。它不是医学上的“失语症”,而是指人们在日常表达中语言能力的下降,尤其是在面临复杂情境时的表达困难、逻辑混乱。
你经历过“文字失语”吗?又是如何看待它的?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表达的途径与形式变多了,但却好像更不会表达了。比起花时间斟酌文字,我们更倾向于用网络热梗、流行语、表情包等“快餐式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人会发现,自己似乎总是在某一瞬间被词不达意的问题所困扰。慢慢地,他们对这种“表达能力丧失”产生了焦虑感、挫败感。最终,“文字失语者”们被禁锢在拒绝表达的沉默角落。
“看电影的时候明明有很多感触,很多想说的,但就是说不出。一开始还会用‘自己又不是专业影评人’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次数多了后,又觉得不对啊——朋友圈的文案总不能清一色都是这个电影‘yyds’‘绝绝子’吧。”
“之前,说话总爱带‘然后’被当作过一个梗,我也笑话过这种语无伦次的说话方式。直到最近,我常常发现自己说一句话能带上四个‘然后’,就笑不出来了。”
“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早已经离不开表情包、缩写和流行语了,虽然清楚‘在线聊天’使用的非正式表达能更加提高效率、增加共鸣,和‘自我表达’是不同的。但问题是,我似乎在社交网络上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没有真正的‘自我表达’,也没有接触到别人的‘表达’。”
种种问题带来的隐患引发人群的焦虑,当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文字失语症”一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提及。“文字失语互助联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
在湍急的信息浪潮里随波逐流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时代。社交网络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连续几年的“网络十大流行语盘点”直接证明了人们使用流行语的热情高涨、范围广阔。一个网络热梗从产生到传播再到泛滥,周期之短,迭代速度之快,也是让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常常能够见证一句流行语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病毒式的传播,每个人的文案都带着这样一句流行语,我们依赖它来描述自己的生活,引起别人的共鸣。它是融入圈层的一种快捷方式。
闲暇时刻打开手机刷着视频,在评论区里留下一句“yyds”,这当然无可厚非。谁会在一些轻松愉悦的非正式场合花费大量精力遣词造句呢?网络用语是一种俏皮的文字游戏,便于理解又拉近距离,传达效果也立竿见影。
但之所以会出现“文字失语”,与这些用以替代正常表达的“互联网语料”又不无关系。身处信息化碎片化的社会中,人们沉浸在湍急的信息流中,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在网络上——刷短视频、在线聊天、网购网游……和提笔忘字的道理类似,过度的依赖导致能力的退化。渐渐被同质化语言包围的人们,语言文字上的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逐渐退化,最终,在某一瞬间,这种表达能力上的丧失集中爆发。
事实上,网络用语并非个人所创造,而是某个群体的共同语言,带有模糊化、套路化的表达特点。如果不加以思考而一味迎合情境下的套用要求,那么如何正确地表达所感所想,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也就成为了大难题。
此外,沉浸在“湍急”的信息流中的人们,有时候不得不随波逐流。在这个效率至上、语言追求简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其实我们失去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这些自由,有些是自己所放弃的,而有些是受外部世界影响逐渐被抛弃的,静下来深度阅读、思考和独立表达的时间被大大挤压,更使“言之有物”难如登天。
走出表达困境,守护语言浪漫
诚然,“文字失语”的锅不能全让网络背了去,产生原因也可归纳出一条“事在人为”。表达不是人人都擅长的事,网友也会笑称一句“退化也是要有参考物的,没准(表达能力)一直是这样,还是书读得少了”。没有文字语言“存货”的人们,自然在复杂的表达需求面前捉襟见肘了。
摆脱“文字失语症”的焦虑,我们应当警惕自己的表达惰性,避免在信息浪潮里随波逐流,在造梗狂欢里迷失自我。我们究竟是“梗”的承载者,还是表达者?都说我们是最追求个性的一批年轻人,但放弃了思考准确表达、展现文字情感细节的我们,是不是也越来越没有个性了呢?
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变得越来越被动。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面对那些包装精美的知识快餐和别人总结好的信息、观点时,我们要适当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轻易成为别人思想的附庸。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认为,要摆脱这种任人摆布的思想上的愚弄,唯一的秘诀就是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越主动越好。这启示着我们要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减少碎片化阅读在生活中阅读的占比,多去啃一些大部头名著或者浏览一些深度报道,沉下心,将阅读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沉淀。如果可以,尝试着将自己阅读时产生的感悟和哲思写下来,也是一种积累阅历、锻炼思考能力的好方法。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用文字坚持优质表达是这个时代的浪漫。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当努力走出表达的困境,去感悟语言美学的意义。使用语言、创造语言,让语言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勇敢地去表达自己。我们需要娱乐化的表达,应当以开放的姿态迎接语言的新变化,但同时也要去守护文字曾经所展现的灿烂与辉煌。当人们乐于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功底、善于独立思考,并勤于输出当下感悟,“文字失语症”也就得以解决了。
最后,阿楠想和大家分享看过的一个对小朋友们的采访。记者抛出问题:“现代人要懂网络流行语吗?”一个小女孩的回答很有意思,她说:“我觉得没什么必要。自信的时候,可以说‘仰天大笑出门去’;失意的时候,可以说‘独坐幽篁里’;斗志昂扬的时候……”后面就是她的“个人诗词秀”了,摇头晃脑背古诗词的神态很可爱。小女孩虽然童言无忌,但也让我们看到除网络流行语之外,还有很多的选择。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写道:“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让我们多去阅读、多去积累、多去思考、多去表达吧!避免或是摆脱“文字失语症”所带来的狭小境地,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
文案丨张梦琪
图片丨网络、高贻汶、郭雯青
编辑丨沈远茗
审核丨李鹏 袁峤 谢煜鹏 杜可洵 万晓莹 郭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