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潇
毛乌素沙地,中国四大沙地之一。
相传千年以前,大约自唐代起这里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
“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是毛乌素沙地在鄂尔多斯市境内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旗区。
曾经一度,乌审旗荒漠化、沙化土地达90%以上,其中强度沙化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0%,森林覆盖率仅为2.6%。面对漫漫黄沙无情地吞噬着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一代一代乌审人就像“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一样,顽强而又执着地创造着一个个绿色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毛乌素绿色传奇”。十八大以来,全旗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近1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92%,植被覆盖度达80%,先后获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绿色乌审”治沙群体荣获“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20世纪50年代的“禁止开荒,保护牧场”草原建设方针;
60年代的大抓种树、种草、基本田建设;
70年代的“依靠社队治沙为主,积极开展国营治沙”的造林绿化方针;
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鼓舞了农牧区群众的治沙热情;
90年代的“拉通联动、增收增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植被建设成了最大的基本建设;
而今,植绿治沙、播撒绿色已经刻入每一个乌审人的骨髓,打造“绿色乌审”成为了全民愿景。
昔日沙窝窝,今日变绿洲。几十年来,乌审人总结出了“前挡后拉、穿靴戴帽”“兴建草库伦”等治沙造林方法,创造和发展了“治理沙漠、建设草原”的独特经验,探索了适地适树科学治沙的发展路径,铸就了生生不息的“牧区大寨”精神。同时,也从中走出了乌审旗首位全国治沙劳模谷起祥、“牧区大寨”的带头人宝日勒岱、个人承包治沙第一人盛万忠、被誉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的殷玉珍,还有新时代治沙愚公吉日嘎拉图、治沙小组乌云斯庆十三姐妹、在沙里掏出幸福生活的乌云达赖……他们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农牧民,都为战一片黄沙,盼一星绿荫,苦苦坚守数十年,为绿色而奋斗,为绿色而奉献,用心血和汗水在毛乌素沙地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让绿色成为了乌审最美的底色。
曾经,钱学森问宝日勒岱:“沙漠能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时光荏苒——
今天,乌审人可以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近年来,乌审旗坚持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认真总结推广毛乌素沙地治理经验,走出了一条荒漠经济发展路子,培育壮大林沙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绿色品牌,逆向拉动生态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截至目前,全旗林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每年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收入人均达2378元以上。
清风过境,连绵不绝。位于乌审旗境内、总面积46600公顷的毛乌素沙地柏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长势最好、面积最大、最为集中连片分布的沙地柏,这片“绿色卫士”长期以来在毛乌素沙地发挥着蓄水、集水和保水等显著生态功效,补充和解决了毛乌素沙地东南部人畜饮水和灌溉,并孕育了纳林河、海流图河、白河等水资源,每年向黄河输水3.23亿立方米,同时也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波光粼粼,候鸟翩跹。近年来,随着乌审旗加大河流两岸生态修复治理,优化河湖生态环境。每年数以万计的候鸟都会如约而至来绿色乌审“打卡”“安家”。从划定自然保护区、湿地等生态红线,到“湿地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清理整顿”“保护过境候鸟”等多项专项行动,还秀美山川海晏河清。目前,乌审旗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共195种野生动物,其中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24种,全旗境内有旅鸟、夏候鸟、留鸟、冬候鸟,包括鹳形目、雁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鹤形目、鸻形目等15目41科151种,有哺乳纲分类的食虫目、翼手目、食肉目、兔形目、啮齿目5目11科30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乌审旗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铁规,全方位、全地域保护生态环境,全行业、全领域推动绿色转型,坚持产业发展服从并服务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园区布局、城乡格局,是一切发展都建立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之上。2021年,全旗空气优良率达90.1%。
从“千年沙漠”到“今日绿野”,从“沙进人退”到“绿色共舞”,乌审人久久为功,代代接力,用真抓实干走出了一条因绿而兴、因绿而富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