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莒县路德式楼:120年视觉档案构建完美收官
青岛日报
《青岛日报》人民号,青岛日报社(集团)旗下融媒体矩阵平台之一,致力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账号。
2022-05-11 21:35
关注

一栋两甲子前的老楼,低调地坐落在曾经是德租胶澳行政中心一角,过往真容少为人知。追踪其视觉碎片,从岁月留痕中细究它并不显赫的身世,也是旧城文化之旅的一次体验。

已故青岛市著名文史专家,曾任市图书馆馆长的鲁海先生,在《青岛老楼故事》、《青岛老街故事》两本书中,写到解放前的青岛市立图书馆和莒县路,都有莒县路2号介绍和照片,都未标明拍摄时间,也未记载此楼建成时间。

市图书馆2017年版《青岛市图书馆》一书中,该楼照片(下图)也未标明拍摄时间,无法确定是解放前或后。

发行时间不详的一张德占时期明信片中,从莒县路南端隐约可见北端该楼小角度侧面和南侧(现莒县路4号)。

我们从考证严谨的公众号《城市影像记忆》这张照片入手,以胶澳法院建成时间1914年为依据,确定位置和特征明显的右侧二层楼,也就是后来的莒县路2号,不晚于1914年建成,这是对这栋老建筑视觉追踪的第一步。

一位本地收藏家提供的德文书原件刊载的1909年青岛鸟瞰图,在近年青岛出版的文献中多次出现。虽然手绘图的建筑物比例和街道方向有明显误差,仍可以胶澳邮电局为基准确定莒县路两侧建筑物大致位置。

上图中圈定区域的右侧就是街角处的莒县路2号。左下角为胶澳邮电局。

踏访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意外发现,这张1907年照片中,位于总督府右前方斜向下坡处的该楼清晰可见。

锁定该楼位置,在《阿尔弗雷德•希姆森回忆录》一书1908年照片中,看到斜对总督府的该楼东北朝向的侧面。

在德国学者华纳著、青岛市档案馆编译的《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书中,1906年照片中隐约看到楼的北侧半边。至此,已可以确定该楼建成不晚于1906年。

再仔细查阅《胶澳发展备忘录》早期规划和示意图发现,总督府前东西对称的两条斜向道路,有更多蒂尔匹茨街(今莒县路,下同)递进性的年代信息。

1898建设规划图中,列入规划的该路尚未命名。

1899年,有了路名蒂尔匹茨街。

1901年10月,蒂尔匹茨街与伊蕾娜大街(今湖南路)交叉口路两侧各有一栋建筑,都与路口拐角处有点距离。1902年10月的图示没有变化。

良友书坊出版的系列读本《纵横街里•湖南路》分册,图中左侧楼就是蒂尔匹茨街北端西侧和莒县路2号的同期建筑,后来的莒县路1号。

在我们认为莒县路2号建成时间已经追到源头时,慎重起见又向城建档案馆求证、核实。不料节外生枝,该馆专家指出1906年《胶澳发展备忘录》中记载与1901年状态不一致,现莒县路2号建成应晚于1901年早于1906年,而1901年图示建筑应为现在的莒县路4号。

仔细比对发现,1906年10月,莒县路2号原建筑延长至路口拐角处,街对面也有变化,原建筑西南侧临莒县路和西北侧临湖南路增加了新建筑,与亨利王子大街(今广西路)交叉口、胶澳邮局对面也增加了拐角型建筑。

起初推测莒县路2号是接建一部分,时间大概与总督府建设时间(1904—1906)接近。反复实地观察,我们认为是墙贴墙另建了一栋楼。

这栋貌似一体,包括莒县路2号和4号的楼体,两部分结构和风格有明显区别。近路口部分外形美观,拐角处依地势建成小斜面,窗、门有多种造型和尺寸,二层上带气窗。另外一部分风格较为呆板,窗户较小,上有阁楼,形似三层。

在文史藏书丰富的良友书坊搜寻,发现本市摄影家袁宾久所著《青岛老建筑之旅》中的记载:

受此提示,联想到《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1904)》里有德国橡树饭店位于今莒县路的注释,并查到该饭店的德文广告,大意是:中文名大丰饭店,位于蒂尔皮茨大街,位于市中心,房间高大通风,供电照明,餐饮俱佳。

至此,唯一尚存的疑问是:此期蒂尔匹茨街两侧共有四栋建筑,后来的莒县路2号确是橡树饭店吗?答案是可以做此推定。

此期欧人区的饭店、商号主要在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亨利王子大街(今广西路)等临街处。莒县路当时的四栋建筑2号位置最佳,位于与湖南路交叉口,与建设中的总督府最近,外观造型典雅、漂亮,显然最适合做宾馆。而广告中的“所有者”人名译音“毛勒尔”非常接近袁宾久所说的“毛利”公司。也许不是巧合,有可能橡树饭店(大丰饭店)与毛利公司是同一个老板,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两栋楼连为一体,与不同商号间保持适当距离的常规不符。

2005年《画说青岛:周辉钢笔画作品》中,与亨利王子大街(今广西路)相交的莒县路南端东侧,典型德式建筑的Z型三层楼,在1906年图上出现,周辉书中标示建于1903—1904年。据鲁海先生《青岛老街故事》描述,这是修尔斯梯霍夫旅馆(日占后改叫青岛旅馆),有40间客房,主要接待欧洲人。该书还记载,这家酒店的对面是这条街的第一座建筑:兹尔爱赫旅馆酒店。那应该是7号或5号,根据图示1906年尚未建成,也不可能是第一座建筑,因为它位于莒县路北端。

最后的结论是:后来位于莒县路2号、解放前的市立图书馆,位于连体楼的北侧部分,建成于1902年10月至1904年间,考虑到1904年导游手册当时的写作和出版周期, “建于1903年前后” 的表述较为妥帖。这里最初是橡树饭店。根据青岛市图书馆记载,曾作为清丈队(负责测量土地)宿舍,时间不详。1924年作为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馆舍。国民政府1929年接收青岛后,一度做过国民党党部图书馆,搬走的市立图书馆与之合并后又由河南路迁回原址。解放后曾迁至广西路14号,直至1953年迁入鱼山路改称青岛市图书馆,这栋老建筑终于告别了曲折颠沛的文化苦旅。现在,它被认定为“近代建筑(公共设施)”。

上述内容在青岛日报社新闻客户端《观海》发稿后,青岛市档案馆专家周兆利处长透露正在组织编译德国学者林德博士的专著《1897—1914年德治青岛的城市建筑造型与设计》,林德的结论是这座建筑于1902年后一次建成,自1903年起开设德国橡树饭店。周兆利认为,这座楼是商住两用楼,因为设计的并非左右对称,所以感觉像后来加建了一部分。

周兆利处长的权威信息和看法,既让正在体验老建筑考证的作者得到鼓励,又陷入新的困惑,因为说这座楼一次建成,与我们依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进行的考证不符。

确实,在最初比对1901年和1906年图示的变化时,我们怀疑过其精确度,最后还是相信德国人骨髓里的严谨和这个德占殖民地规划的严精细实。那么,怎么解释1901年、1902年的方形在1906年图上变成长条形,是1902年建成的一座而不是两座楼?结论是建设周期和规划图测绘发布周期的综合作用。

如果图示准确无误,我们可以推测建楼过程如下:离街角有距离的楼体部分(此前被认为是毛利公司), 1901年10月前图示表明已开建或建成,至1902年10月图示未变,说明另一部分未建成或尚未开建,但全楼完工不晚于1902年底。如果查到1903年图,应该和1906年图一致,出现北侧抵街角的长条形。以德占当局当时的测绘效率,在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潮中,完成全市测绘并定期发布,估计至少需要两三个月,因此图示状态应该前推一段时间。所以,这座连体楼大约从1901年上半年开建到1902年底完工,建设周期接近两年。而且,前期施工进度慢,超过一年,后期进度快,最多半年。这可能和当时业主的资源或城市劳动力供给状况有关。

周兆利说,橡树饭店当时还设有餐厅、台球室、俱乐部和新客房,在《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1906)有介绍,他提供的1902年饭店近景照片,二层部分开放结构应该是露台。

稿件后续正在结尾时,周兆利转达了青岛大学德语系教师朱轶杰的最新史料,他证实:此楼与毛利公司无关;橡树饭店业主是保罗•穆勒(就是前文的“毛勒尔”),饭店是1902年从J.贝尔曼名下转给他的,贝尔曼的公司就是大丰洋行,橡树饭店的中文名大丰来源于此;此楼1902年一次建成。

在青岛(市北)文史自媒体联盟筹备群里,关于这座楼的讨论形成一个小热点。我市文史专家马达介绍,德占初期饭店在一些文献里有介绍,他在德国查老报纸的时候,经常看到这个楼的新闻,希望把这个楼的故事充分挖掘出来。

文史专家之间、专家与文史爱好者甚至普通市民的交流互动,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中,将使老城区文化的深入发掘和传承,成为城市更新的一道文化景观。

最新进展>>>

5月11日观海新闻客户端发出补充后的考证进展稿件后,还有诸多疑点没有解开,开放性的讨论仍在继续。

今天上午,周兆利处长发来《胶澳发展备忘录》中译本未收录的1902年10月——1903年10月年度的莒县路楼清晰照片,并转来《青岛老建筑之旅》作者袁宾久刚刚提供的1901年老楼照片和明信片,我们喜出望外:有图有真相,一手史料解开了谜底,种种困惑迎刃而解。

上图为1901年建造中的橡树饭店,右侧(下坡处)露台未建好,左侧(上坡处)未开建。中图为1902年10月—1903年10月期间已建好的不对称三段结构完整楼体。下图为坡下向坡上斜角拍摄,露台完整呈现。

三图对比印证了我们最初的看法:楼整体是分期建造,建成时间宜表述为“1903年前后”。我们坚信的规划图精确性也成为实锤:1901年规划图中最早的矩形是先建成的饭店主体,露台和毛利公司楼后期建成,所以1901年的矩形变为后来的三部分组成的长条形,这完全符合建设进程和楼体结构。同时,袁老师书中让我们疑惑的方向描述,也就此明了:“东西走向”应为“近南北走向”,“东半部”应为“北半部”,“西半部”应为“南半部”。

关于与橡树饭店连体的是否毛利公司,也得到确认。周处长提供的1902年德文版《行名录》中,此期蒂尔匹茨街北部两侧各有一栋楼,哪一栋是毛利公司,哪一栋是馥香洋行,根据地址可以判定:前者地址是伊蕾娜街(今湖南路),后者为蒂尔匹茨街。无疑部分楼体在伊蕾娜街的必定是毛利公司。

至此,1901年—1903年分期建成的橡树饭店和毛利公司真容毕现,身世厘清。作者以为莒县路2号老市立图书馆最初是橡树饭店的最大错觉也得到纠正。袁老师书中对毛利公司旧址的准确记载,顺理成章成为第三次后续稿的尾声,也以此表达作者的敬意。同时,作者认为稿件标题改为《青岛莒县路德式楼:120年视觉档案构建完美收官》恰如其分。

后续追踪>>>

青岛大学朱轶杰认为,根据1914年的地籍地图(当然之前可能发生过变更),这个地方3栋建筑,虽然连在一起,但是分属两个地块,不是一家的。第一栋属于毛利公司所有,第二栋和第三栋属于巴色所有,2、3栋建筑建成(1902年)最初由大丰洋行的贝尔曼开办了橡树(大丰)饭店,其对面是馥香洋行及其技术部的办公楼(技术部后迁至广西路)。根据开办许可证转让公告,橡树饭店1902年6月从贝尔曼处转让给了穆勒。

最左侧是1902年9月正在建造的新楼。来源于《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1901-1902年度》

(作者:张同俊 孙堃)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