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竹子教授”支招乡村振兴
昆明教育
昆明日报旗下新媒体
2022-10-26 13:24
关注

多,云南竹子很多。每个州市都产竹子,竹子种类约300种,竹子面积约700万亩,种类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有“世界竹类的故乡”之誉。

小,云竹品牌还很小,至今还没有享誉省内外的大品牌。

怎样才能让“小竹子”更好地成为乡村振兴的“幸福竹”?记者走进西南林业大学,采访被称为“南辉北董”的两位“竹子教授”辉朝茂和董文渊,希望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找到云竹产业发展的动力。

筇竹让大关县生“金”流“银”

昭通市大关县,是“中国筇竹之乡”。

筇竹又名罗汉竹、扶老竹,1980年被定名筇竹,1984年被列为国家三级珍稀濒危植物。

30年前,大关县的筇竹,还不是当地经济支柱产业。大关县筇竹产业发展,离不开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院院长董文渊。

1993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董文渊,被西南林业大学选派到大关县任科技副县长。

大关有筇竹,怎样才能让筇竹生 “金”?在大关县工作期间,董文渊发现当地山高坡陡,坡度都在30度至40度左右,农业生产条件差,种玉米、小麦、土豆等收入不高,他开始萌生为农民寻找替代型经济作物的想法,凭着科技工作者敏锐的目光,筇竹成了他的首选对象。

1995年,董文渊挂职结束后,他主动申请返回大关县继续开展筇竹研究。随后,董文渊在大关县木杆乡细沙村大罗汉坝的大山上,对大关筇竹展开深入调查研究。

大罗汉坝距离公路要走2个多小时,山上无路、无电,董文渊及团队用了3年时间,在山上摸清筇竹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对筇竹的粗度、高度,适宜生长的海拔、土壤、地形,以及如何进行人工栽培,如何提高产量,幼林的抚育管理、成林的抚育管理等进行研究。1995年至今,董文渊一直在做筇竹产业方面的研究。

随着多年推广,大关县的筇竹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现有天然筇竹60余万亩。

有了优质的筇竹,怎样才能让筇竹致富一方百姓?

大关筇竹,首次实现“异地孵化、垂直起飞”。

2017年11月,董文渊带领大关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浙江考察圆竹家具生产企业。第一次只看到圆竹家具产品,没有达成合作意向。不死心的董文渊,再次拜访企业,并“先斩后奏”,直接把机票买好,将杭州所氏竹业老总“硬拽”来大关考察筇竹。

浙江所氏竹业老总来到大关实地考察后,见到品质优异的筇竹,签订了合作的协议,开创了筇竹圆竹家具研发与生产的新纪元。

2018年6月,董文渊与大关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同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世界竹藤大会,那次有44个国家或地区参会。在尚未建厂的情况下,大关县把竹材拉到杭州,制作成两套筇竹家具,在世界竹藤大会一亮相,就惊艳四方宾客,参展的“乌蒙源生 至尊筇竹”圆竹家具,会后被国际竹藤中心永久收藏,另外一套在上海“第二届国际竹产品博览会”金奖。

竹子卖出去,农户有钱赚。大关县把竹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全力打造,2017年至2022年,大关县筇竹种植面积,已从20.83万亩发展为66.76万亩,让3.66万人顺利脱贫,17.3万人受益。

多年来,大关县在抓实竹笋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充分发挥筇竹竹节突出、观赏价值高等优势,采取“党支部+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筇竹家具及工艺品精深加工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现在,筇竹竹笋,也从最开始的几角钱一千克,到现在的10元/千克。对于老百姓来说,高产样板1亩筇竹能产500千克竹笋,每千克10元,就能有5000元的收入。就筇竹而言,竹节为5节、高为2.2米、直径为2公分的一棵竹子,能卖5元钱;直径为2.5公分的,能卖10元钱;直径为3公分的,就能卖20元钱。每亩地一年砍600棵竹子,还能有6000元的收入。每一亩竹林能产生10000元的产值。

筇竹,让大关县生“金”流“银”。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已开始回流,他们回乡育竹、采笋、砍竹,现在年轻人的返乡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富裕。

竹林里的“甜蜜事业

从滇东北到滇西,竹子一路可见。

在云南,只要有甜龙竹的地方,就能看到西南林业大学教授、竹藤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辉朝茂的身影。

甜龙竹竹笋品质高,可以生吃。甜龙竹主要分布在保山、临沧、普洱、德宏、西双版纳等地,云南甜龙竹产业的发展,与辉朝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962出生的辉朝茂,从1984年开始研究竹子,做了38年的研究,他把论文写在竹林里。

与竹子打交道,离不开艰苦的野外考察工作。1986年,正在上研究生的辉朝茂,受恩师薛纪如委托,只身一人前往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和采集珍稀竹种梨藤竹花果标本,而这一次科考经历,让他这一生,决定只做一件事:研究竹子。

研究竹子的目的,在于应用。甜龙竹因为它的竹笋是世界上品质一流的,那么在推动这个产业发展当中,它具有巨大的潜力,只有通过努力,通过技术、科技,让竹类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让竹产区的群众,在乡村振兴尝到“甜头”。

辉朝茂从2010年开始对甜龙竹选育良种,口感鲜美的云甜1号,已通过国家级良种审定,这是竹子唯一的“国家级良种”。在辉朝茂及团队技术的支持下,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1.8万亩甜龙竹科技示范基地已建成、保山市昌宁县种植甜龙竹3.8万亩、普洱市种植甜龙竹4万余亩……滇南地区推广种植甜龙竹近50万亩,带动约2万农户增收。

还记得,2014年,在普洱市澜沧,有一家江苏来的企业,在当地流转了土地1000亩。公司提供种苗,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种植了上千亩甜龙竹,现在已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年四五月份,竹笋能卖到30元/千克,七八月份竹笋便宜时,也能卖到5元/千克,从理论上讲,按亩产量1000千克计算,种植一亩甜龙竹,农户最少也5000元的收入。

用辉朝茂的话说,看到老百姓通过种植竹笋,手上的钱多了,然后生活富裕了,农民脸上有了笑脸了,这就是对他们研究者最大的肯定。

甜龙竹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山珍,市场需求量很大,经过技术改良后的甜龙竹,经济价值凸显,正成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云竹产业期待精准发力

竹材人造板、竹工艺品、竹浆造纸、竹纤维制品、竹炭、竹笋加工品、竹叶提取物……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竹子广泛应用于建筑、运输、包装、家具、装饰、纺织、造纸、食品、医药、旅游、康养等领域。去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家部委首次联合出台关于竹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意见》要大力保护和培育优质竹林资源,构建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环境条件,云南是学术界公认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竹子种类最多、生态类型和天然竹林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世界竹类的故乡”之誉。根据云南省竹产业工作组公布的《2021年度云南省竹产业发展报告》,云南现有竹林面积 935.73万亩,其中绝大多数是天然竹林,天然竹种类型、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省竹产业总产值约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约2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约2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约10亿元。云南省竹产业加工企业 102 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 1 户);从事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170 户(其中省级示范社 3 户);个体工商户 70 户,加工企业大多是小微企业。云南省竹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竹产业才刚刚起步,竹加工及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开发利用。

云竹类种资源在植物系统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发展竹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积极推动云南竹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云南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竹产业是云南省的朝阳产业,富民产业,也是云南省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怎样才能“小竹子”成为乡村振兴“幸福竹”?

用辉朝茂和董文渊两位“竹子教授”开出的“良方”来说,云南竹产业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最核心的是选育优良品种、优质种苗,扩大优质竹林资源,才能实现优质高效发展。

同时,竹产业发展涉及面广,云竹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发力,需要各有关部门综合施策、合力推进。还要打造骨干产品,才能带动产业链提质增效,如经过深加工后做成即食笋,提取后的竹萃液、竹炭等。

此外,还需要扶持龙头企业,研究竹林机械化采伐,积极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做好竹产业规划,建设品牌、开拓市场。

云竹产业,未来可期。

记者:杨官荣 杨艳萍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杨艳萍

审核:张丽亚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