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武当道乐品牌,传播好中国声音
意趣阁艺术沙龙
游心物于意趣性情,汇珍藏在细琢精雕。
2023-05-12 23:19
关注

主编/梅明(中国皇家园林摄制组总导演、《中华文学》北京中心主任、湖北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武昌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文/ 十堰日报记者朱江 程鹏 王菡萏

一、仙乐飘飘,余音绕梁

动听的音律,把听众瞬间带到古老的时空,穿越时光体味历史悠远。

2023年4月28日晚,在武当山太极剧场座无虚席,由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联合打造的“太和仙韵”音乐会演开演,600余名观众品鉴了这场文化盛宴,五一假期的盛演,更是让前来观看的全国各地游客意犹未尽,留恋忘返。

“非常好听的道家仙乐,值得点赞的是它把道家思想提炼,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震撼直达心灵深处,让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会长、云南大学教授陈庆江在现场观看演出时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慨。

二、福寿康宁“太和仙韵”

据“太和仙韵”音乐顾问李华涛介绍,“武当道乐尊之为“仙乐”、“神韵”、“梵音”,被誉为中华音乐的活化石。太和仙韵”音乐会分为《序》、第一乐章《道法自然》、第二乐章《天人合一》、第三乐章《上善若水》、第四乐章《福寿康宁》以及《尾声》六个部分。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融合,配以男女声吟唱、武术、舞蹈、茶道等创新内容和表现手法,结合现代舞美设计,呈现了武当仙山空灵玄妙的意境和武当道乐的多融性,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了武当道乐的多彩魅力”。

李华涛任教于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兼任武当山道教学院艺术总监、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研究员等职务。从事武当道乐研究工作多年,是一位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青年专家学者。

如2022年9月,在人民日报新媒体播出的十六集大型纪录片《武当文脉》第八集《宫观道乐李华涛》中,他从研究武当山宫观道乐的初衷及武当宫观道乐的起源、特色、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做了精彩的讲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武当道乐的关注。后又陆续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从非遗音乐视角看武当文脉》《金顶礼曲照仙山,神剑灵光传太和—武当韵的前世今生》等十几篇武当文化方面的文章和视频,为武当道乐及武当文化的传承、弘扬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做强武当道乐品牌传播好中国声音

武当道乐,又称武当山宫观道乐、“武当韵”,是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一带的传统音乐,集古代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之精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2023年十堰文旅广体工作会议上,围绕湖北省委、十堰市委对十堰提出的景城一体化、做强武当四大品牌等工作,会上通过制定实施《武当山与十堰市景城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促使文旅加速融合、高质量发展,做强叫响打好武当道乐、武当太极、武当养生、武当建筑“四张牌”。

目前,十堰市正在大力推动武当道乐品牌建设。计划成立武当道乐研究和传播机构,组建几支专业的道乐表演团队,打造几台不同风格的武当道乐音乐会,满足海内外不同游客的需求;培养一批武当道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一批具有道乐韵味、便于传唱的现代歌曲;加强武当山道教学院建设,规划成立研究生院,联合汉江师范学院培养输送武当道乐专业人才;推动武当道乐纳入职业教育课程,在十堰艺校开设武当道乐专业课程。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活在文化自信里,才能迸发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的无限魅力,持续释放出有形世界遗产的无限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武当道乐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太和仙韵”音乐会就是创新式发展的一种尝试,为武当道乐走出宫观,融入烟火人间探索一条新路径。随着音乐会不断地被丰富完善,必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武当山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作出积极贡献。

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武当武术著称于世,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享誉世界。武当道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积极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