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华——情系边疆,爱心无限
济宁日报
了解济宁从这里开始
2023-11-10 16:23
关注

王爱华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5年,一直在教育一线兢兢业业工作。2023年2月,响应党中央号召,凭借着精湛的业务能力,根据学校选派,她选择了援疆之路,飞越万水千山来到喀什地区英吉沙县鲁英中学,肩负起援疆使命,就此开启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之旅。

直面困难

万里援疆无怨无悔

报名参加援疆的时候,王爱华老师曾顶着很大的压力,毕竟孩子上高三,老父亲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现在一个人离开,照顾家庭和孩子的任务都要撂给丈夫一个人了。虽然王爱华老师前期做了很多铺垫,丈夫也非常支持援疆工作,可当她将要援疆的消息告诉体弱多病的年迈父母时,老人依然流下热泪叮嘱:“妮,放心吧,不要惦记我们,到了新疆好好工作!”

2月27日,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教师的一员,王爱华来到英吉沙县鲁英中学,开启了她的援疆征程。选择援疆,就是选择了蜕变;选择支教,就是选择了奉献。英吉沙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异常干燥,经常黄沙漫天,小地震频发,紫外线强烈,水土不服,嘴唇干裂,喉咙干痒干咳,想念还在上高三的孩子,挂念年迈的父母……但作为一名援疆教师,她牢记进疆前的誓言,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努力克服时差、水土不服、恶劣天气等环境因素,及时调整好心态,快速进入支教教师角色,融入支教“大家庭”。

了解学情

尽心教学育人成长

王老师在嘉祥县第四中学任教时,多年担负初中毕业班英语教学工作。来到英吉沙县鲁英中学,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申请接手九年级三个班英语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王老师结合新疆本地学生的学情及教材,有针对性地精心备课、设计语言环境、词汇和句型的选择、制作精美的PPT,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因材施教,认真上好每一堂英语课。特别是大部分的学生英文书写不规范,她采用衡水字帖的格式纠正字体,一个多月后,孩子们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根据学校工作需求,王爱华老师听从学校安排,又担任七年级五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每周课时工作量多达20节课。为确保学校教学质量,她每天一丝不苟地完成备课、五个班的英语教学和每天两百多份的作业批改工作。王老师身体素质较差,有严重的腰肌劳损和膝盖软骨损伤,一节课下来就不能正常走路,但作为一名援疆教师,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她依然毫无怨言,拖着孱弱的身体,坚持带病完成教学任务。她常对同事说:“每次上课前,教室门口站着一排排的学生带着渴望的眼神看着我,我一站到讲台上,心中满是家国情怀,一点都不感觉到累了。”

英吉沙县鲁英中学是山东援建的一所学校,最初由四所农村学校合并而成。王爱华老师发现与内地相比,这里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她认识到教育援疆必须要在培育“造血”能力上下功夫,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教研中,王老师全身心投入,把嘉祥县第四中学先进的“六环节教学模式”带进了鲁英中学课堂。六环节教学模式,是一种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三主”原则,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师生共发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养成一种习惯,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了解一种思想,形成一种价值观。王爱华老师积极讲示范课,带领老师们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熟悉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引趣导入—学习导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深入探究,反馈点拨—拓展延伸,生活链接—经典归纳,分享收获。同时利用民族孩子爱唱爱跳的风俗习惯,培养好小组长,分工合作,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取得了很大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王爱华教师在做好本职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传、帮、带”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她还向教务主任主动申请参与学校教育教研工作,积极参与听评课工作。一来到鲁英中学,她就在“青蓝工程”中与艾提古丽·吾拉木、麦热哈巴·麦海提结对,成为两位青年教师的师傅。师徒之间互相听评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认真写好听课笔记;每周听徒弟的课不低于2节,一个月为“徒弟”做示范课不少于两次。半年多以来,“青蓝工程”成效显著,经过她的引导,“徒弟”业务水平提高很快。王爱华老师也被英吉沙县教育局选派,作为评委参与英吉沙县英语优质课评选工作,给出指导意见,极大提升了英吉沙县英语教学水平,为英吉沙县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弘扬国学

民族团结润物有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古往今来,只有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各民族要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鲁英中学大部分都是维族老师,普通话水平较差,王爱华老师积极参加对维吾尔族教师的普通话培训工作,从网上下载打印普通话培训教材,利用每天下午第八节课时间对维吾尔族老师进行普通话培训,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鲁英中学全部是维吾尔族学生,如何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老师也是费尽了心思。为了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济宁地区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她找朋友找同学找亲戚,寄来一批宣传济宁当地文化历史的宣传图册。利用这些宣传图册,让学生们了解孔孟之乡的优秀历史文化、济宁援疆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学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四书""五经"等经典,里面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王老师穿上中华传统服装,开设国学课堂,带领学生诵读《三字经》《论语》等国学典籍,让学生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

春风化雨

援疆妈妈爱心无限

虽然选择了在新疆奉献,但王爱华老师心中依然挂念着远方的家人,家中女儿正值高三,学业繁重,心理压力极大,高考前女儿打电话小心翼翼的询问妈妈在她高考期间能不能回家陪伴,可是临近期末考试,为了初一课程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她含泪拒绝了女儿的请求,将对女儿的深深的母爱无私地倾注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她爱生如子,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她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珍惜每分每秒的课堂时间。为了记住五个班级学生的名字,她自费买了24节气的书签,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节气在书签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王老师既能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也传播了中国的24节气文化。

她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慈母般的爱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为了更好进行教学工作,王老师也会积极进行家访,了解维吾尔族生活习惯和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她的办公桌内常备针线糖果,有学生的衣服破了找她来补,有学生课堂表现好,她也会叫到办公室进行鼓励与表扬,奖励一颗小小的糖果。对于班上的贫困学生,王老师更是给予真切的关注,自费为他们送上生日礼物以及学习用品,学生都亲切地称王老师是“援疆妈妈”!真正让学生们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谊。

在英吉沙县鲁英中学,王爱华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和热情诠释了一位援疆教师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民族孩子的慈母般的关爱。她常说:“我是一名援疆教师,我选择了教育,一生无悔!我选择了援疆,倍感光荣!”她一如既往,立足本职,尽职尽责,默默奉献,以自己的涓涓细流,浇灌着生命的五色土,让禾苗健康茁壮地成长。愿她的这种精神和动力继续发扬下去,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英吉沙的花朵。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王爱华老师在鲁英中学用行动践行着教育使命,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做好平凡即是伟大!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