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社会治理攸关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推进社会治理走在前、做示范的进程中,徐州市检察机关深入系统总结办案经验,充分发挥一体化协同联动履职优势,打造全省首个社会治理研究基地。自2022年建成运行以来,6件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及回函获省以上表彰;牵头社会治理问题专题调研6项,获最高检课题立项2项,转化为领导参阅件5篇;法学知名期刊发表论文7篇;运用大数据研发监督模型获评全省奖项并被最高检推广至全国使用;研究基地建设经验做法获评国家级“2022年度数字检察典型案例”,有区域影响力的社会治理检察样本正在逐步形成。
规范机制
服务法律监督“高质效”
2021年始,徐州市检察院在指导办理一起养殖、贩卖费氏牡丹鹦鹉刑事案件时,已注重将司法办案从“治罪”向“治理”转变。2022年4月,针对规范当地鹦鹉养殖产业制发的检察建议获评全国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后,徐州市检察院深度复盘,联合法律专家、业务骨干、调研能手共同打造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的经验做法,筹建社会治理研究基地。
2022年3月,沛县检察院在履行检察监督职能中发现,农田里存在农用薄膜、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弃置现象,经发出诉前检察建议,该问题仍未得到根治。
研究基地接到该线索后,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件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为引领,指导办案检察官开展全县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治理情况调研,从加强联合执法监督、完善回收机制、大力宣传引导三方面提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切实帮助相关部门解决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问题。该建议回函被江苏省委依法治省办、省检察院共同表彰为全省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及回复。
研发模型
提升检察履职“清晰度”
“这起交通肇事罪案件事实清楚,但其致案原因反映了辖区部分道路存在单行车道施划停车泊位、施划泊位后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足等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2023年初,一场汇集业务专家、办案团队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特殊论证会在研究基地召开。
针对案件背后反映的社会治理问题,如何综合分析全市道路两侧施划停车泊位与交通安全问题的关联性,让沉默的数据“说话”?通过社会治理线索报送和研究基地收集到的信息数据,徐州市检察院与城管部门、公安机关搭建信息共享数据库,打造停车泊位监督模型,综合运用商用地图、城市数字地图、高空鹰眼视频监控等数据即时筛查违规施划停车泊位信息,实现动态监管。
为了更好发现解决案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加快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从“办理”向“办复”转变,研究基地以类案模型创新为切入点,探索服务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检察之策。
模型搭建完成后,徐州市检察机关充分整合研究基地和技术部门内部力量,持续在运行实践中打磨模型数据分析规则,先后调取交通事故认定信息,推送违规停车泊位信息,因违规施划泊位导致的交通事故案发量同比下降28.3%,城市停车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群众出行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作为基地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产品,该模型获评全省检察机关数字检察模型竞赛二等奖。
跟踪线索
打造数字赋能“快车道”
针对广域社会治理在线索发现、收集汇总、反馈落实等方面效率不足的现实难题,徐州市检察机关开辟“数字检察”新赛道,推动研究基地数字化运转、可视化展示、规范化运行,服务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数据赋能。
2023年7月底,研究基地研发并试运行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案件线索管理平台,着力将线索由线下移送办理转为线上全流程跟踪闭环。平台运行以来,已征集线索40余条,反馈处理意见20件、立项9件、备用6件。在突出指导协处优势的同时,研究基地持续优化智能监督模式,全面总结自主研发法律监督模型经验,面向全市检察机关征集可实质化建立运行的“金点子”模型线索13件,2个模型正在培育构建中,以数字检务为基础的监督模型矩阵逐步完善。
9月27日,徐州市检察院举行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最高检和省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市委依法治市办、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等相关领导出席,均对研究基地高质效开展社会治理检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12月21日,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李爱君调研徐州检察工作时,期望徐州能够继续发力,更加做实研究基地运行机制,力争取得更切实成效,推动研究基地可复制可持续发展,努力将“徐州检察经验”转化为“江苏检察经验”。
如今,研究基地实质化运行蹄疾步稳,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序推进。面对社会发展给出的“考题”,徐州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旭奇对研究基地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要逐步实现治理路径向协同治理、服务决策延伸,治理范畴向类案监督、系统治理拓展,治理方式向弧形治理、环形治理扩散,治理成效向实体与程序并重、‘高质效’转变,更好助推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来源:徐州检察、鼓楼区检察院
编辑:王济荣
审核:吴平 赵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