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21支健身小组、超400名成员……这些数字“拉满”了海淀区燕园街道全民健身的运动氛围。近日,北京市体育局公布了2023年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名单,燕园街道榜上有名。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燕园街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依照《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标准》,燕园街道在区体育局指导下,开展加强科学健身指导、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全民健身团队、打造体育文化节品牌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文体活动软硬件齐备
在畅春园社区的合唱室里,记者看到居民们早早地就在社区活动室集合,每位居民都在这里放声唱歌,优美动人的歌声在社区活动室内飘荡。92岁的李贞爱奶奶告诉记者,“社区不仅为提供了唱歌的场所,而且让北京大学体教部老师进社区教我们打太极拳,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的运动和锻炼,让我们体验到了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方式。”
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燕园街道充分整合现有辖区内健身服务资源,进一步强化居民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保障。辖区内现有室外健身场地7处,位于各社区文体活动场或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室外各类健身器材完备,满足了居民日常健身的硬件需求。室内健身场地总计为5处,主要用于社区开展太极拳、舞蹈、棋牌、知识讲座、培训等项目。同时,街道发挥“大院式街道”独特优势,与北大体教部签订共享协议,特定时间可共享校内部分体育设施和资源,进一步拓宽辖区居民的“健身圈”。
“目前,街道已成立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乒乓球、健步走等21支健身小组,涵盖400余名成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成员达到90%。”燕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姜晓刚介绍。
让居民“动”起来
为打造全民健身活力社区,让“健康社区,体育先行”理念深入人心,燕园街道联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体育教研部、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校医院等部门院系,以“居民健康服务及社区中存在的居住环境等问题”和“居民的慢性病治疗与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需求”为导向,进行“北大健康社区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打造“个人—家庭—社区—医院—高校”五位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逐步推进健康社区建设,形成了具有燕园特色的“体医融合”社区健康促进服务模式。
“燕园街道联合体育教研部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优势,以运动健康评估、运动健身指导为抓手助力燕园街道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推进健康社区的建设。过去一年,燕园街道组织开展体医融合进社区500余次,受益超千人。”姜晓刚说。
接下来,燕园街道将以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创建为契机,以荣誉为动力,持续落实全民健身示范街道高标准创建工作,充分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使创建成果更好地惠及北大师生和辖区居民。(记者 李翊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