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回访丨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时事报告
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官方人民号
2024-03-13 16:51
关注

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本刊记者 翟 健 孙艳芳

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当我们走进承德,感受到冬日的避暑山庄别有一分肃穆庄重。山庄正门石额上,汉、满、蒙古、藏、维吾尔5种文字书写的“丽正门”美观而有序,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交融的显著 特征。在避暑山庄的北面和东面,分布着包括普宁寺在内的大小庙宇,当地人习惯地称其为“外八庙”。“外八庙”以山庄为中心布局,呈现出众 星捧月的形态。

普宁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于公元1755年,风格属于典型的汉藏合璧式寺庙。“普宁”取各民族“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之意 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为清代建筑,是为巩固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维护国家统一而建。它们见证着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留下了一段段“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民族团结佳话。

“承德我是头一回来, 一直心向往之。这里的很多事都想了解、实地看一看。”2021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承德考察。在避暑山庄,总书 记依次察看了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烟波致爽殿等,并详细了解了山庄的历史和文物保护工作。在普宁寺,总书记仔细观看寺内碑文,了解相关史实。在承德博物馆,总书记参观了《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详细了解了 清代民族关系发展和长期以来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等的情况。考察过程中,总书记多次强调,承德见证了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时刻,汉藏满蒙等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我们的祖先在中华民族的进步过程中、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政治智慧、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要深入了解。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孙继新是承德博物馆馆长,他为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全程汇报讲解。孙继新印象深刻的是,总书记对历史文化的熟知。“总书记边看边与我们交流,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对民族团结的殷殷关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历史上看,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承德自古便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过渡带,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共生带。秦汉时期,汉、东胡、乌桓等民族在此共同生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于此地在经济上频繁交流、文化上深度互鉴;两宋辽金时期,承德处于两个王朝的京畿重地,汉、契丹、女真各族文化相交融;元明时期,承德成为沟通草原与中原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廊道。

“窥一斑而知全豹。”正因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才有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正因为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才有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底蕴。

在避暑山庄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承德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作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的价值,发掘蕴含其中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3年11月,承德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承德市文物局有关同志向记者介绍说,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由市政府牵头申报,是个系统工程,对于文化传承发展,对于整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近年来,在理论研究上,承德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等文化研究 机构,编纂《清史诗画》《热河文庙》等一批文献资料;通过开展“清盛世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第十四届清宫史研讨会议等活动,通过对民族文物 的研究,探索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

在宣传教育上,承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开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已培训各级干部 9000余人次;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列入免费教材,列入思政课和课堂教学重要内容;举办主题书法美术剪纸作品展、“北方戏窝子·承德真有戏”等系列宣传活动,广泛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好声音、正能量。

图为承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我是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 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普通话推广上,作为普通话之乡,承德建立了普通话教学基地、研学基地、培训基地、体验基地,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县级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站,深入开展“国培”“经典诵读”等普通话教学研究、展示体验、传播服务活动,并为新疆巴州尉犁县、西藏阿里等地区培训各类普通话人才2000余人次。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建成于2019年的承德博物馆,致力于用文物讲述民族融合历史,展示各民族的集体记忆。

提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承德博物院学术研究部主任李然记忆犹新。“当时听了总书记的讲话特别受启发,后来再给游客讲解时,我们着重突出讲述民族团结和展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故事。现在,每天有很多青年人来这里探寻古人足迹, 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里都成了承德旅游网红打卡地了。”李然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开馆至今,承德博物馆共接待观众约55万人,举办社教活动120 余场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正是我们矢志不移的努力方向。”李然说。

讲好“三交”故事,凝聚精神力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

承德之“承”,传承的是丰厚遗产,砥砺的是团结奋斗。承德共有54个少数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谱写了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展现着各民族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 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在承德博物馆考察时, 一幅展现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草原,逾越艰难险阻、万里东归的示意图,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总书记感慨:“土尔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要回到祖国,这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

在这幅图前,承德博物馆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当年乾隆正是在承德热情接见了东归英雄渥巴锡。土尔扈特部东归后,有一部分族人留在了承德,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他们传承讲述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

承德的“三交”故事,讲的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这些庙宇是为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觐见皇帝期间使用的礼佛场所,建筑风格分为汉式、藏式、汉藏结合等三种主要形式,寓意多民族为一家的事实。”在普宁寺,讲解员既讲历史故事,也讲党的政策,这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承德市民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组织42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骨干,编写、论证、审核、修订了71个景区景点的导游词,以着重体现能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的内容,并以此对全市导游员进行了专题培训。

承德立足于让文物活起来,整合了市区5家文博单位,组建避暑山庄博物院,集中打造民族团结展、承德通史展等5大展馆,以讲好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史,激励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心连心。比如,以六世班禅觐见为主线,同故宫博物院、扎什伦布寺共同举办了“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避暑山庄”文物展。在这些展览中,《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承德的“三交”故事,讲的是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求物质富足,也要求精神富有。承德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承德坚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大提升了文化旅游产品供给能力,改变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消费模式。承德持续打造《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草原丝路》等多个文旅演艺品牌,并以科技赋能旅游演艺,以新技术新手段塑造新场景新体验。这些旅游演艺项目运营以来,营业收入屡创新高,已从2011年的2000余万元增至目前的近3亿元,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居民感慨地说:“一台演出,改变了一座城市。”

2023年11月,在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主办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上,承德作为唯一一个地级市代表介绍了工作经验。

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氛围中,承德诞生了10大类30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20名非遗传承人。这其中,丰宁剪纸是代表,它是满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石俊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多年来,她的文化工作室带领大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累计培训600多人。在承德,像石俊凤这样的文化名家工作室有500多家,他们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力量。

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筑牢民族团结丰碑。这座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城市,正以多元和合的文化气象、守正创新的发展姿态,持续拓展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宽度和厚度,努力答好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承德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答卷。

时事报告


监制:徐遥 责编:小丛 编辑∕制作:曾路 艳芳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