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烈火,点燃五四梦想
浙江大学
分享求是园的精彩,感受浙大人的活力!
2024-05-04 15:08
关注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攻克科学难关、解决前沿问题是浙大青年的梦想;登三尺讲台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是浙大青年的担当……

梦起青春,五四征程。心怀国之大者,聚焦立德树人,浙大青年秉持求是学风,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追逐时代梦想,奏响青春之歌。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浙大青年,听听他们矢志不渝、锐意进取的故事。

龚斌磊 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在过去一年,我和团队同事的重点工作就是开设和完善本科生通识课《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努力实现新文科教育理念向理工农医学生的辐射。

一方面,新文科教育关注价值引领。“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范畴,更是民生的关键和国家的命脉。我希望这门课能让同学们以袁隆平和王进喜为榜样,今日探索学术真理,明日护航国家发展。

另一方面,新文科教育强调文化自信。浙大学子毕业后,很多都会留学深造,其中不乏农业、能源和其他战略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我希望这门课能让同学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带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担当,学成后义无反顾地报效祖国。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浙大学子当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书写壮志,才会熠熠生辉,更有一番寥廓。

宋超 物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我主要从事基于超导电路的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研究。最近,我与校内外同事合作,带领学生在量子机器学习、拓扑物态模拟、量子计算流体力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这些工作是我们近年来开展超导量子计算应用探索努力的重要部分。量子信息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科学前沿。量子计算利用叠加和纠缠等特性,能够解决经典计算难以应对的诸多科学技术难题,是量子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可扩展量子计算平台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超导量子电路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也是我一直以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青春应当勇于探索,锐意进取,面向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需求确立远大志向,然后在不断学习中锻炼本领,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找到使内心为之骄傲的人生目标。

余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我和学生们这一年多来都在努力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我们一直从事晶体缺陷的研究,特别是缺陷结构演化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缺陷往往是纳米/原子尺度的晶体结构变化,难以表征。而电子显微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能够建立对缺陷的科学认知。

近来,我们发现缺陷演化对于材料的功能性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个问题在材料交叉应用场景日益增多的今天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努力地学习和请教,希望在缺陷学与物理、地质等学科交叉上有所突破。虽难,亦所不释。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他的努力有多少是不可被替代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在追求爱和真理的路上,成为不可被替代的自己。

岑海燕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我主要从事植物表型光学感知研究及相关的应用。我们最近正在做一个事情:如何在田间完成水稻的考种。

考种是作物育种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考种,可以筛选出高产、优质、高抗的优良品种,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那么传统的考种方法往往需要田间取样,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在实验室完成,非常费时费力,而且精度也很有限。我们就想能否通过对田间稻穗表型的智能感知,并结合图谱三维重构技术来实现水稻的原位考种。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目前我们开发的技术可以在田间快速准确地获取穗形、穗长、穗粒数、穗粒重等关键性状。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我们希望做的工作能够帮助提高作物育种效率,为现代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我在求是园从求学到工作加起来已有整整15年的时间,我觉得青春需要奋斗、需要梦想,需要用我们的奇思妙想去探索无限可能。

朱峰 药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在近期工作中,我和团队成员主要依托AI技术,开展药物靶标发现研究。

药物靶标的发现与确证是新药研发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尽管我国新药研发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原始创新还不足,需要在药物靶标发现阶段,引领创新发展,取得若干创新突破,开启研发新赛道。

AI技术的发展为药物靶标发现带来了新机遇。我们主要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式,识别生物标志物、分析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预测生物分子的三维结构,进而帮助药物靶标发现与确证。AI赋能药物靶标发现,有望提升新药研发效率,加速原创新药研发。

新药研发道阻且长,需要我们坚定信念,刻苦专研,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希望浙大学子们在求是创新精神的感召下,砥志研思,笃行致远,登最高的峰,见最美的景!

董默遥 哲学学院本科生

去年4月,我开始参加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志愿讲解中来,先后在浙江展览馆、宁波美术馆以及河北省博物院进行讲解工作。最近,我正和同学们一起筹备5月在衢州当地高中的宣讲。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向学弟学妹们介绍我们浙大的“大系”,我希望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创新的形式,让古老的绘画跃出纸面,走到大家的身边。

我们希望通过宣讲来传递一种观念,那就是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拥有着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自豪,也值得每个人去珍视、保护和传承。无论将来是否从事相关的工作,只要心中的种子还在,文化的承续就将永不止息。

作为青年的我们就像一个中转枢纽,向更多人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用语言阐释它背后的奥秘,也可以用文字书写其发展的脉络,更可以用科技为它带去全新的活力。大家扎根自己的领域,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徐本涛 能源工程学院博士生

近一年来,我与浙江大学“青马向上”宣讲团的小伙伴多次沉到基层一线蹲点宣讲,用我们年轻人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让党的思想和正能量悄无声息传递。最近,我们正在筹备赴南孔圣地衢州开展“‘两个结合’何以汇聚文化赋能的发展动力”主题蹲点研学营,希望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更多展现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创新性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基层理论宣讲既可以让身处“象牙塔”的我们触摸真实的乡土中国,又可以让我们发挥自身优势为基层做贡献。曾经我们就走进乡村开讲主题“村课”,分享学习方法和成长经历;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山区县销售特色农产品等等。

基层理论宣讲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我们时常在宣讲中被感动、被治愈和被照亮,这也同时激励我们去拼搏、去奋斗、去发光。期待有更多小伙伴加入到宣讲队伍中,走一路,学一路,讲一路,运用青年的方式让理论和思想的力量影响更多人。

叶博文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本科生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因为一些机缘巧合送了几单外卖,加上我当时读了一篇和外卖骑手相关的访谈和深度报道,对于这个群体的现实困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外卖骑手为了要接单、抢单、确认订单,时常需要边骑车边看手机,这相当危险。而我和小伙伴的创意项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让外卖骑手在不看手机的时候也可以获取工作必要的信息。

现在我们的产品在几轮测试后已经验证了功能性和操作性,项目也完成了种子轮融资。接下来我会更努力去迭代,完善产品功能。

灵感易逝,生命苦短,“不作为”是一种特别容易被忽视的风险。我觉得作为青年,要不断行动,不断试错,不被大风吹倒。

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我们的答卷正在写就。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将继续秉持使命初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

人人都是追梦人!

人人都是奋斗者!

(项目支持:校人才办、校团委。统筹策划:吴雅兰 内容来源:各受访者。文案: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方能)

责编:吴雅兰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