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然而,儿童节在我国的设立却是晚近的事情,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演变过程。
最初的儿童节是4月4日
中国最初的儿童节是在每年的4月4日,而不是今天的“六一”。
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率先倡议儿童福利事业的重要性并主张应该有儿童的节日。这个倡议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赞同,不久英国定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则以3月3日为女童节,5月5日为男童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上层社会的人士多以引入英美文明为豪的,因而亦有设立儿童节以增进儿童福利的呼声。

西北抗日儿童团代表在1940年的“四四”儿童节活动中发言
中华慈幼协会对于儿童节的设立也起到了领衔呼吁作用。中华慈幼协会成立于1928年4月,以“维护儿童权利,并以种种可能方法,为儿童谋幸福”为宗旨,蒋介石为名誉会长,孔祥熙任理事长。1931年,中华慈幼协会带头呼吁设立儿童节,继而孔祥熙以“中华慈幼协会会长的资格提议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呈请国府通令全国施行”。 中华慈幼协会提出纪念儿童节的初衷是“使人人有慈幼思想,人人负慈幼责任,并可使儿童自知所处之地位,庶扩大慈幼范围,树强国强种之基。”
在社会舆论的广泛助推下,1931年4月4日至5日,《申报》刊载文章详细阐述了设立儿童节的意义。文章先是从节令的角度作了阐述:“凡有令节,莫不先及儿童,尤以春季为多,旧以春季为一岁之首,儿童为人生之初,故于是时,为儿童祓除不祥,是对于儿童未有不加意维护者。”接着又从我国传统作了阐述,“王制有慈幼之条,先哲有少让之调”,强调设立儿童节与我国注重儿童事业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其他报纸如《中华周报》,也发表了要求设立儿童节的文章。
1931年5月间,国民政府颁布《儿童节纪念办法大纲》,规定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纪念日,指出“以鼓舞儿童兴趣,启发儿童爱国爱群爱家庭之心理,并唤起社会注意慈幼事业为宗旨。”为什么要将儿童节选在4月4日呢?蔡元培曾作过解释:“盖以时期正值春令,且届植树节,以气候论,南北相同,又与往时之‘三三’‘五五’‘七七’‘九九’及‘十十’各节交相辉映而不冲突。”从1932年起,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举行了纪念“四四”儿童节活动。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从当年的4月4日起至1936年4月3日止为“全国儿童年”。
当时的儿童节项目颇为繁复,如上海市纪念儿童节的程序就有奏乐、唱歌、向总理遗像致敬、静默、主席报告、市长致辞、各机关代表演说、名人演讲、儿童代表演讲、欢呼口号以及公安局奏乐、保安队教导团演习,等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加重,儿童节也成为国家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平台。1934年,广州市政府还发布公告,制定《儿童歌》:“今朝盛节祝儿童,国光付托我儿童,责任繁重,雪耻国强仗我躬,真主人翁,警醒大家勿醉梦,频敲暮鼓与晨钟。”并责令各学校教员预先教授学生。在儿童节的重复纪念活动中,国民政府对儿童进行政治教育,加强他们自身意识的提高,让儿童的潜意识里担当国家主人翁的角色,使儿童明了自身所处之地位,奋发振作,努力上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政机关的工作重心转移,对于节日的纪念活动也逐步精简。此后,儿童节的政治意味逐步淡化,渐渐成为娱乐性为主的节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过“四四”儿童节
在国民政府进行儿童节活动时,中国共产党对于儿童的教育也十分重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也过起了“四四”儿童节。
1938年6月26日,毛泽东为《边区儿童》杂志题词:“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此后连续三年,毛泽东为“四四”儿童节题词,勉励这些“国家未来的主人翁”。1940年的题词是“天天向上”,发表在4月12日的《新中华报》上;1941年的题词是“好生保育儿童”,发表在4月13日的《新中华报》上;1942年的题词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发表在《解放日报》上。朱德总司令也参加了1942年的儿童节纪念大会,他在讲话中勉励儿童们“要吃苦耐劳,做农人,做工人”,“同时还要把身体锻炼好,念死书、斯斯文文是丝毫没有用处的”。

上世纪60年代的“六一”儿童节留影
在纪念“四四”儿童节前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纸也大力宣传保护儿童、抢救难童以及重视和培养儿童的重要性等内容。为纪念1940年的“四四”儿童节,早在3月5日,《新中华报》便发表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关于纪念“四四”儿童节与开展儿童工作之决议》,该决议揭示了抗战以来中国儿童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摧残的悲惨情景,概述了全国儿童工作的形势。4月2日,《新中华报》又发表了题为《纪念儿童节和儿童工作的新任务》的社论,对儿童工作提出了扩大参加抗战动员的儿童团、扩大抢救难童和加强儿童保育工作等任务,以培育民族革命后代和增强民族解放的决心。4月2日至6日,陕甘宁边区教育厅、边区妇联、边区青救会及延安各小学联合举办了包括政治测验比赛、儿童座谈会、儿童文艺晚会、儿童游戏晚会和儿童展览会等在内的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
纪念大会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儿童节活动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抗战初期,纪念大会的主题多是引导儿童认识参加抗战工作的意义,也充满了军事动员的色彩。在晋察冀边区,到儿童节这天,只要日本人不来“扫荡”,县里、区里都要组织活动、开大会。有时举行唱歌比赛,有时组织操练,几个村的儿童团还较着劲比赛。到抗战中后期,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经济上的巨大困难,此时纪念大会的主题多是动员儿童参加生产。1941年儿童节,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和青救会召开纪念大会,呼吁儿童要抓紧时间拾柴、拾粪、栽树;晋察冀三专区举行儿童周,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体生活,实行一日打柴运动。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儿童节活动与大后方的儿童节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大后方,只有少数有钱、有地位人家的儿童能过上像样的儿童节,而广大劳苦大众缺食少穿,很难有心思和经济能力给孩子过儿童节。“四四”儿童节活动也没得到普及,当时各中、小学校都有“童子军”组织,每年大后方的儿童节也多以“童子军”的活动为中心,搞一些庆祝仪式。这自然也仅限于能上得起学的孩子们才能参与,其他同龄孩子只有羡慕的份,或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而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由于普遍成立了儿童团组织,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够过上自己的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六一”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四四”儿童节被废止,代之以“六一”儿童节。“六一”儿童节是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上确定的。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屠杀妇女儿童的大惨案即“利迪策惨案”密切相关的。1942年6月10日,游击队员刺杀掌管捷克地区的党卫军上将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后得到利迪策村村民的掩护,纳粹德国军队为此实施报复,焚烧了利迪策村的所有房屋,屠杀了全村年龄在15岁以上的173名男性村民,妇女则被送往集中营,另有88名儿童在集中营被德军用毒气杀害。
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纳粹分子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这次会议确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将各国的儿童节日统一为6月1日,一方面是为了争取全世界各地的儿童都能够充分享受生活、健康和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全世界儿童的友谊,培养全世界儿童国际主义的思想。
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6月1日为儿童节。1950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出通知:“今后儿童节庆祝,应定在每年6月1日举行。”为了筹备庆祝“六一”儿童节,响应民主妇联等团体发出的“保卫儿童权利、争取和平”呼吁书,1950年5月初,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学联、卫生部、教育部、文化部等14个单位专门组成了筹备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负责研究纪念“六一”儿童节的各项事宜,决定发出响应国际儿童节和保卫儿童权利的复电,发出全国庆祝“六一”儿童节的通知。
在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欣然命笔题词,并刊发在《人民日报》上。毛泽东的题词是“庆祝儿童节”;刘少奇的题词是“重视儿童的权利,保护儿童的健康”;周恩来的题词是“为孩子们的健康祝福”;朱德则殷切地希望:“新中国的儿童,要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准备好好的建设新中国。”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毛泽东日理万机,但为了表示对新中国第一个儿童节的高度重视,他共写了横竖排列的三种样式的题词供选择。
不仅仅是在儿童节,中央领导人关心少年儿童是经常性的。1949年9月10日,《中国儿童》杂志创刊,毛泽东应邀为创刊号题词,写下了“好好学习”四个字。1951年9月底,毛泽东接见安徽参加国庆的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中有渡江小英雄马三姐。毛泽东关切地问她念书情况,还送她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并且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8个字的题词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
1950年6月1日这一天,5000名儿童聚集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庆祝自己的节日,苏联、朝鲜等国家的小朋友也应邀出席了联欢会。朱德总司令亲自出席了联欢会,他还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在致词中深情地说道:“你们的年龄现在虽然还小,但要努力学习,学会各种科学知识,并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得强壮,准备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工作,把贫穷的落后的中国变成有高度文化的强大工业基础的中国。”从此以后,每年的儿童节各地都要组织庆祝活动,而纪念大会依然是最重要的方式。
“六一”儿童节还是新中国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热点题材之一,在这个日期共发行了10多套有关儿童和纪念儿童节的邮票。1958年6月1日,发行了4枚《儿童》特种邮票,图案分别为“婴儿”“浇花”“游泳”“放船”,面值均为8分,这也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儿童节的专题邮票。邮票图案清新、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突出了我国民间剪纸和木版水印的艺术效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充分反映了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
1963年6月1日,又发行了一套总共12枚的《儿童》特种邮票。这套邮票撷取了儿童在学校、家庭和日常生活中的12幅画面(分别是“全神贯注”“糖葫芦”“汽车与交通警”“春风”“知音”“心满意足”“小红花”“书包与鞋”“玩沙”“小球迷”“手巧心灵”“春天来了”),展示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套邮票以简洁明快的笔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新中国儿童的精神面貌,凸现了童真和憨态,是新中国儿童题材邮票的经典之作。
2009年6月1日,全套4枚的《祝福祖国》特种邮票发行,图案分别为“我爱中华”“快乐生活”“热爱和平”“从小爱科学”。 这套邮票的原画作者全都是儿童,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全套邮票画面精彩而不杂乱,文笔稚嫩而不拙劣,构图丰满而不繁琐,表达了奔向21世纪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儿童特色。
2015年的“六一”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强调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这是新一代领导人对中国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与祝福,共同祝愿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美好心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