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这次青春的盛会,总书记再一次提到“互鉴”
人民日报客户端张烁2023-07-31 13:40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月28日晚,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开幕,寓有“融合”“包容”之意的火炬“蓉火”熊熊燃烧。

“我们要深化交流互鉴,以包容的胸怀构建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园,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多种文化,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这次青春的盛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到了“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上个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指出“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7月28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宾馆举行宴会,欢迎出席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这是习近平发表致辞。

“文明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以花为喻,深刻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人们不会忘记,北京、张家口申奥冲刺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推介:“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办,将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同国际贵宾共同见证:冰雪五环下,写有所有代表团名字的一朵朵“小雪花”,共同构建成一朵“大雪花”……相聚在北京,共同组成一朵璀璨的雪花,文明交流互鉴得到生动诠释。

10年多来,国际国内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身体力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闭幕辞中,表示“我们愿积极创造条件,让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参与到合作中来,营造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局面。”

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全球政党,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美美与共,和谐共生。文明交流互鉴,必须要承认和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平等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

“我深深感到,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展现出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热忱,对其他文明的尊重与礼敬,让国际社会印象深刻。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左传》“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向世界讲述中国人“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

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底蕴,积淀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智慧,涵养了“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

正如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也如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在寻求“共同”中包容“不同”,在尊重“不同”中谋求“大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不谋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彰显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

“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

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新时代的中国始终致力于为不同文明对话沟通提出方案、搭建平台。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小圈子”解决不了全球面临的“大挑战”,“小集团”适应不了当今世界的“大变局”。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古话,强调“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十年多前,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到“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担当,到“国虽大,好战必亡”“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植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闪耀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光芒——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命运紧密相连。面对各种紧迫全球性挑战,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2022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来华出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

世界不会忘记,2017年1月18日,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指出“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

世界不会忘记,2022年2月,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如期举办北京冬奥会,向全世界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战胜挑战的决心和信心。当盛大的焰火在“鸟巢”上空绽放出象征团结的奥运五环和“天下一家”中英文字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生动诠释。

世界不会忘记,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次日,面对各国媒体,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历来主张,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的文瀚阁,池畔古亭匾额点以“汇流澄鉴”四字,寓意“汇集知识之源,洞悉古今之理”。

平等相待,互学互鉴,才能系牢命运共同体的纽带。新时代中国,不断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同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必将绘就人类文明更加壮丽的画卷。

策划:张毅、杜尚泽

撰文:张烁

编辑:钟金叶

校检:余荣华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丁海涛;视觉:赖向东、李琰)

责任编辑:钟金叶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