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朋友好,现在我们是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一位农户的大棚里,可以看到棚里的黄瓜叶子都在发蔫儿,经过我们调查,原来是这里每亩地的农家肥上得过多,而且没有经过发酵,结果遇到高温发酵后,造成农作物氨气中毒……”
在短视频里,头发花白、戴着一副眼镜却明眸有神的关慧明,走进田间地头、蔬菜大棚,为农户解决各类农业技术问题。图为关慧明(右)在温室大棚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记者 张枨摄
“先用小水浇,不让农家肥集中发酵,然后加强放风,同时叶面补充葡萄糖和钙肥,这样经过三四天,便有机会救治好……”关慧明在视频里给出了他的解决办法。
虽已年过花甲,但身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的关慧明,一有时间便会到周边旗县区的村庄,为当地农民排忧解难。同时,他还紧跟时代潮流,将每次遇到的问题拍摄成短视频,让更多手机屏幕前的农民学习获取相关农业知识。
“我年轻时曾说过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从参加工作到今天已经38年了,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信守承诺,继续踏踏实实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关慧明中气十足地说。
学以致用 扎根农村沃土
关慧明1962年出生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内蒙古阿尔山市,1980年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蔬菜专业,师从内蒙古著名蔬菜专家林维申教授。“在学校的后两年,林老师让我管理15亩试验田,总共4个大棚、2个温室的蔬菜,除了上课时间外,我基本吃住都在试验田里,整日与蔬菜为伍,这段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真正对蔬菜生产产生了浓厚兴趣。”关慧明告诉记者。
1985年,大学毕业的关慧明被分配到乌兰察布,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刚一到岗,他便主动提出不坐机关,要到农村一线搞技术服务。彼时,科技人员下乡经费并不充足,为避免科研与生产脱节,他便常常自费下乡为周边旗县区农民服务,在四子王旗推广玉米种植技术,到兴和县指导大蒜种植,再到集宁区帮助农民建设大棚……几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乌兰察布及周边各旗县区。“我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农民需要啥,我便服务啥!”关慧明说。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清水河县杨家窑乡高家山村,关慧明手把手传授当地农民使用丰产沟、旱地覆膜等新技术种植土豆和玉米,一待就是大半年。秋天收获时,他参与指导的100多亩丰产沟土豆亩产6000多斤,200多亩旱地覆膜玉米亩产1400多斤。“真没想到一亩地居然能产这么多,产量是过去的两倍多,科学种田让咱们大开眼界。”高家山村村民们止不住感叹。图为1996年,关慧明(右)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罗家村大棚内进行施肥试验。受访者供图
1995年,在集宁区城郊的罗家村,一户农户找到关慧明,希望能够学习温室大棚的建设和种植方法。当时罗家村全村57户农民,户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他便和村民们一起建大棚、吃住在一起,这一待就是三年。第一年,他组织村民们在烂河滩上盖起了四座温室大棚,并教授村民如何在大棚科学种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每亩大棚收入达到8000元。第三年,全村发展到43座温室大棚。“村民们种大棚收入越来越高,家家户户买了电三轮车,还有一多半人盖了新房,感觉自己的付出值得了。”关慧明回忆道。
在帮助的农民的同时,关慧明也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技术。例如在建设温室大棚方面,关慧明研发推广了温室大棚前屋面46度角的新型设计,通过该设计使得温室大棚内温度提高了10摄氏度,实现了冬季即使不加温,温室大棚仍然可依靠阳光生产各类蔬菜。
“年轻时跟着关老师学技术、种大棚,一种就是30多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即使现在,不管我们遇到什么种植难题,关老师都会来帮我们解决问题。”50多岁的集宁区霸王河村村民常建新告诉记者。图为2000年,关慧明(左)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小贲红村培训菜农。受访者供图
“我从事的蔬菜技术服务事业,注定了我必须到农村基层一线,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帮助更多农民。”1985年至今,关慧明和农民们建立了深厚感情,并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了农村。
辛勤研究 解决农民难题
随着关慧明帮助的农民越来越多,遇到的技术难题也随之增多,许多是依靠当时技术难以解决、而书本上也没有答案的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次病虫害防治时,关慧明发现了一些此前并未见过的黄色小苍蝇,这种虫潜伏在作物叶肉里,极难防治,对黄瓜、西红柿等造成了很大危害。经过查询相关资料,他才了解这是一种新入侵物种——斑潜蝇,彼时国内并没有有效的防治方式。
怎么办?关慧明下决心研究,到北京等地自费购买图书、实验材料等,并在当时只有25平方米的家中,建起了小实验室,桌子、地板、窗台上各类材料摆得满满当当,有时家人进出都十分不便。“那时候我白天就在地里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晚上回家研究解决办法,第二天再去田间验证效果。”关慧明告诉记者。
1997年,关慧明研制出一款二氧化碳发生器,能够使温室内产生更多二氧化碳,促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随后他将该专利卖掉获得的75万元,全部再次投入科研。经过数年的辛勤研究,他终于研制出针对斑潜蝇的生态制剂与杀虫方法,并取得了相关专利。图为2000年,关慧明(右一)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霸王河村指导菜农。受访者供图
2000年,集宁区城郊包括霸王河村在内,近千户农户温室大棚里的黄瓜秧突然打蔫泛黄、萎靡不振,菜农们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常建新当即找到关慧明寻求帮助,关慧明了解情况后,立刻奔赴现场,查找原因,最终确定了是斑潜蝇虫害爆发。
“当天晚上关老师就组织科技人员连夜加工了800多份生态制剂,第二天免费发给大家,一周时间,黄瓜秧便恢复了生机,关老师救了全村的秧苗,更是救了大家生活的希望啊!”常建新充满感激地说。
2003年,关慧明被科技部评选为全国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开始组建科研团队,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团队的支持下,他决心大展拳脚。为防治根结线虫,他每天都要在400倍的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研究,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为捕捉虫子的一个动作,目不转睛盯一个小时;为防治红蜘蛛,他在实验室里反复观察3年,查资料、做实验,最终研发出了通过破坏蜘蛛网进行防治的制剂……图为2003年,关慧明(右)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移民村指导菜农种植大棚蔬菜。受访者供图
如今,由他带领的科研团队针对世界性病虫害防治难题“四虫两病”(四虫:蓟马、蚜虫、红蜘蛛、小菜蛾,两病:白粉病、灰霉病)开展技术攻关,已获得两项国家科技成果,两项发明专利。
2008年,我国江西等多省蔬菜作物发生大面积虫灾,关慧明被科技部派去指导防治工作,他便将自己的发明成果无偿提供给虫灾地区,使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2013年,乌兰察布商都县洋葱发生病毒病,他将自己的制剂无偿发放给农民……
据统计,每年关慧明团队组织抢救的因重大自然灾害及多种病虫害给蔬菜作物造成损失的土地达10余万亩,每亩至少为农户挽回损失千元以上。 图为关慧明(左)在温室大棚进行技术指导。记者 张枨摄
“前不久,我在网上收到了来自延安安塞农民的求助,说当地好几百户的大棚西红柿有很多蠓子,难以解决,我通过短视频发现是白粉虱和番茄潜叶蛾,便免费邮寄了相应的制剂,帮他们解决问题。”如今关慧明也与时俱进,时常通过网络帮农户解决各类问题。
他还带领乌兰察布市50余名科技特派员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每年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覆盖农民5万户、6.5万人,在全国13个省份均有推广。
研发推广 发展冷凉蔬菜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中,关慧明发现乌兰察布当地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的条件,十分适合在夏季种植甘蓝、洋葱、胡萝卜、西蓝花、芹菜、大白菜等蔬菜。“乌兰察布本地夏季短暂凉爽,昼夜温差大,这些气候条件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来说可能是劣势,但却正好适宜喜好冷凉、生长温度在17至25摄氏度的蔬菜种植。”关慧明介绍。在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温时,冷凉地区蔬菜与南方蔬菜正好错季上市,市场优势明显。
于是,他率先在乌兰察布引进黄皮洋葱新品种,摸索出一整套适宜当地洋葱生产的栽培技术,使当地数万亩洋葱的亩产超过万斤。并从外地引进的甘蓝、金瓜等在全市推广种植。
2008年,关慧明根据地域、气候、蔬菜生长特点等,系统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建议,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广泛赞赏与认同。2009年,冷凉蔬菜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图为关慧明(左)在温室大棚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记者 张枨摄
为摆脱对国外蔬菜种子的依赖,解决“卡脖子”难题,关慧明找到了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邀请他和团队到乌兰察布进行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2012年,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
“新品种培育周期长、难度大、失败率高,以甘蓝国产化为例,方院士团队从筛选到培育花费了七八年时间,然后再由我们到农村去种,让农民看效果,进行示范推广。”关慧明介绍。关慧明和他的团队在方智远院士的带领下,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培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虫耐旱的冷凉蔬菜品种上下功夫,加快实现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步伐。图为关慧明观察试验温室大棚里的作物生长情况。记者 张枨摄
“之前进口冷凉蔬菜种子,一亩地种子平均价格就得七八百元,如今有了我们自己的种子,比如甘蓝的‘中甘628’,一亩地种子只要75元,每亩收入最少3000元,目前该品种已在全国大范围推广,我国甘蓝种子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关慧明介绍。下一步,工作站将持续开展胡萝卜、西兰花的良种培育,争取3至5年实现国产化,使更多的蔬菜良种尽快实现国产化。
除培育良种外,关慧明和团队还积极制定冷凉蔬菜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比如何时播种、栽苗,何时防虫、防病,用肥多少、怎么用等等,制定相应标准,免费推广,便于农民掌握。”关慧明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农民受益,关慧明还在云南、海南、山东等地建立工作站和试验站,只要他有时间,便会到各地辅导农民,免费推广相关技术标准。目前,工作站已制定甘蓝、洋葱、西蓝花、芹菜等标准。工作站还积极进行新装备的试验示范推广,试验了移栽机等自动化栽苗机器。图为关慧明观察试验温室大棚里的作物生长情况。记者 张枨摄
在38年的蔬菜技术服务中,关慧明每年300多天深入农村一线,坚持为农民义务服务,每年帮助农民直接提高经济效益4000万元。38年来,他累计培训菜农10万多人次,义务现场指导近20万人次,带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纯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带领农民走出了一条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冷凉蔬菜现已拓展推广到我国东北、西南等冷凉地区,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这一辈子都在农田里,我的技术来自与农民们的一起努力,我要把技术教给农民,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在农田里为农民们服务!”关慧明语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