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推出的新一期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家陈凯先,分享他在科研工作中的成长和感触。
节目中,陈凯先院士从他研究的领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开始聊起,谈对“中国新药”崛起之路的体会。人类和疾病斗争、寻找有效药物的历史长达千年,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人们主要通过随机筛选,或者偶然发现来寻找药物,缺乏理论指导。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以及理论化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应运而生。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可以在进行药物实验的筛选验证之前,通过药物候选分子与靶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计算来进行药物结构的设计。例如,根据所测定的病毒关键蛋白的三维结构,就可以有目标地来设计抑制病毒的药物。陈凯先形象地解释道:“就像是我们有一把锁,我们不是盲目地用好多把钥匙去试哪一把能打开,而是根据这把锁的结构,定向地设计一把钥匙,把这把锁打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家陈凯先
在陈凯先的记忆中,带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搬迁浦东张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上海启动“聚焦张江”战略,希望把药物所整体搬迁到张江这片热土上。当时的药物所位于科研条件好、学术氛围浓郁的岳阳路中国科学院沪区大院里,当药物所酝酿搬迁到张江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议论纷纷、心怀忧虑。
当时身为所长的陈凯先和药物所的党政班子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考虑,提出积极投身国家发展战略、贡献“国家队”力量的口号:“药物所要真正谋求自身的发展,必须要对国家有贡献、有作为。如果不参加到国家大的发展战略中去,就不可能取得很好的发展。”那一年,陈凯先拜访了当时药物所的老科学家,逐一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200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顺利搬迁至浦东张江,迈出了关键性、历史性的一步。
“药物所是第一个整建制搬迁到张江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它为张江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也为药物所自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开辟了新的生命。”陈凯先说。
陈凯先做客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
节目中,陈凯先为读者们推荐了《新药的故事》一书。在访谈最后的互动环节中,他回答了网友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如何培养孩子对数理化的兴趣、如何正确地看待压力和失败,以及对人工智能制药领域的展望等。针对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陈院士深有感触地说:“在我自己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间很多,好不容易攻克了一个难关,取得了一定成绩,感到很高兴,但这样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然后又开始新的工作,又遇到新的困难。”他强调,科技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困难和障碍都是前进中的一步,即使失败也有收获,希望全社会形成宽容失败、敢冒风险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