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原子弹成功爆炸,他为何说“心情平静”?
央视新闻2023-10-16 09:25

1964年10月16日

位于中国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震惊世界

时隔59年

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依旧令人难忘

640.gif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基地

是位于青海的221基地

原221厂厂长王菁珩

见证了“两弹”研制成功的全过程

一起听这位老人讲述

这段不平凡的奋斗征程↓

23岁的他来到金银滩

这里艰苦远超想象

1960年底

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专业

毕业生王菁珩被分配到

位于青海金银滩的221基地

初到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印象深刻

“特别荒凉,厂房还在建设

吃的是青稞面、白菜汤

晚上要住帐篷

帐篷外不是狂风就是狼叫”

640-1.jpg

△221基地建设场景

1961年下半年

王菁珩参与工艺研究工作

才知道参加的就是原子弹研制事业

他回忆,虽然工作、生活环境很艰苦

大家的干劲却很足

“两条长凳子加一个门板,就是床了

桌椅板凳都没有

帐篷外零下二三十摄氏度

无煤取暖,大伙儿手都冻红了

把绘图板往床上一铺

坐在小马扎上拉计算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搞好工艺设计”

640-2.jpg

△221基地建设初期,大伙儿居住的帐篷

一穷二白的条件下

硬是造出了“争气弹”

王菁珩回忆

当时的中国经济、科技实力薄弱

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核材料的研制和生产都是难点

为攻克难关,221基地汇集了

我国众多顶尖科学家

640-1.gif△如今,221基地的一面墙上,镌刻着王淦昌、于敏等数十位“两弹”研制功勋的肖像

当时,大家铆着劲儿要造出“争气弹”

没有先进计算设备,就用手摇计算器

科研人员加班加点啃下了“硬骨头”

王菁珩妻子饶冬金回忆

“他和同事经常工作到晚上

才洗澡出车间,吃上饭

回到家就精疲力尽了”

1963年3月,在科学家的领导下

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初步出炉

并逐步完成结构设计和环境试验

1963年底,221基地的原子弹爆轰试验

取得重大突破

640.png

△221基地爆轰试验场旧址

原子弹成功爆炸那天

他为何说“心情平静”?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

举国欢腾

640-3.jpg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回忆起巨大的蘑菇云

在罗布泊腾空而起那天

王菁珩说“心情平静”

他回忆,当时保密工作很严

“我暗暗地高兴,因为保密需要,

也没有什么‘号外’,没有庆祝会”

当时,221厂的很多单位并不知道

原子弹是在这里研制成功后

总装出厂到罗布泊试验的

640-2.gif那时,大伙儿心里还压着一个担子

那就是尽快研制出氢弹

“我们要把成就感、高兴

转化为攻克氢弹的动力”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

王菁珩和同事承担了

关键的能量传输裂变材料产品的精加工

他说,为早日实现目标

大家那会儿总是“加班加点干”

科研人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终于,1967年6月17日

伴随着一声巨响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640-3.gif中国人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就实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

见证这段光辉历程

老人深感“我们过去的付出值得”

“两弹”研制成功后

王菁珩和221基地的职工一起

继续在金银滩挥洒青春热血

而当战争的阴影逐渐淡去后

1987年6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

作出了撤销221基地的决定

历时5年多,完成核设施退役处理工作后

王菁珩和所有隐姓埋名奋斗了

30多年的职工一起

满怀不舍地离开了这片土地

640-4.gif金银滩上艰苦卓绝的两弹事业已成往事

但“两弹一星”精神却被传承了下来:

守卫山河的国之重器在传承迭代

载人飞船一次次飞上太空

中国空间站已迎来多批“客人”

王菁珩非常欣慰

他想告诉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我们在221厂的付出是值得的

是值得永远怀念的!”

640-5.gif“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向所有“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

致敬!

责任编辑:安博文
打开客户端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