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舟山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一楼大厅一排窗口,25个部门入驻,投诉、举报、调解等均可现场办理。如果找不到对应窗口,“综合”窗口负责兜底;二楼设有仲裁庭、速裁庭等,人民调解员、法官、律师每天坐班,老百姓遇到问题,进一扇门找说法,总有一个部门承接。
该中心2017年挂牌成立,由25个部门力量成建制入驻,并整合了基层治理四平台、12345公共服务、智慧城管等系统平台,建立了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次”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打造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2018年至今,中心已累计解决群众各类诉求290621件,365件包含人身死亡案件在内的重特大疑难复杂纠纷得到妥善处置,重大疑难案件调处成功率、协议履行率均为100%。
这个社会治理中心的宗旨是:群众怎么方便,就怎么服务。曾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十佳案例、全省第五届公共管理创新案例优秀奖,被省高院作为县域解纷模式样板在全省予以推广。一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基层社会治理红色“尖兵”,着力打造心系群众、服务为民、廉洁高效的清廉机关。
创新“嵌入式党建”,凝聚入驻干部“一条心”
今年9月,普陀区某建筑工地水电工陶某于宿舍休息时意外死亡,陶某家属因此与相关建筑公司方产生赔偿纠纷。调解员李华受理案件后,迅速组织法官马利斌等“嵌入式党建”调处化解小组的党员骨干成立处置专班,以专业的法律知识解答了工伤、安全责任等问题,使双方当事人信服,仅半天时间就将这起纠纷巧妙化解。
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打破进驻部门固有科室建制和人员配置,在服务群众的四个关键领域,设立窗口服务、调处化解、信息指挥、综合服务四个兼合式党小组,探索开展以政治学习、业务交流、协同攻坚、法律服务等为主旨的“嵌入式党建”工作。入驻部门多,为形成合力,中心又通过创新党风廉政层级“管理制度”,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中心副主任应高君介绍,党风廉政层级“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的责任,特别是干部犯错上追一级的惩戒原则,使每位干部都明确“我管谁、管什么内容,有什么责任”,队伍廉政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
以群众需求定服务,中心开设“红色倾听窗口”、建立“红色网上调解队”、依托“浙江解纷码”,打造“一地都不跑”的新时代调解机制;建立“红色军人调解队”,组织中心退役军人调解员成立工作小队,积极服务全区涉军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共主动服务群众2万余人,调解案件8200余起。
中心副主任袁晓女介绍,近期又专门组建“小岛,你好”网格法律服务队,依托ODR在线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移动微法院”等线上平台,主动面向小岛群众开展公益行动。
勤廉争先,做精为民服务“一件事”
彭代亮系四川省万源市到普陀挂职的中心副主任,他在工作中发现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容易造成部门推诿的情况,为此他专门调研了远洋企业,走访了劳动部门、海事法庭等单位,形成了《关于我区远洋渔业劳资关系情况的调研报告》。普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出台《关于建立远洋渔业行业治理六项工作机制的通知》,从党建引领、风险预警、治安员队伍建设、法治服务等方面加强远洋行业矛盾纠纷的治理。
中心以劳资纠纷“一件事”标准建设为引领,针对需多部门联动、多种法律手段协同化解的复杂矛盾纠纷,建立了海损、物业等8项矛盾化解“一件事”工作标准,破解推诿、扯皮、不作为等不良风气。通过对结案案件抽查回访等方式,加强对办理案件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确保案件办理质量和公正廉洁办案。目前区社会治理中心的案件调解效率,从原来平均每件4.5个工作日,缩短至2个工作日,切实做到制度管队伍,积极打造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中心依托“航行的支部”海上党建品牌,有效整合涉海党组织、党员示范船、“东海渔嫂”以及执法部门等多元治理力量,强化数字赋能,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海上治理新矩阵,领衔推进“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应用和“海上融治理中心”两个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其中“海上枫桥”浙里矛调应用入选2023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治理创新案例。
据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缪增辉介绍,“普陀区海上融治理中心”以“海事诉讼案件诉前调解”、“渔事案件前端调解”为主要业务流,邀请宁波海事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庭、区卫健局、区港航分中心、沈家门海事处、舟山海警局普陀第一工作站等相关单位入驻,系全国首个实体化一站式的海上矛盾纠纷解纷站,对探索海上矛盾纠纷法治化解决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铁规铁纪治慵懒,清廉树牢过硬作风
“做就做极致,干就干精彩,看就看实效,争就争一流”。在中心创先争优晾晒栏,每个中心干部名字后面的红点点代表每位工作人员的业绩,激励着大家以实绩说话,争先创优。“周清单、月积分、季考评”的考核制度,让慵懒干部现出原形,引导争做干净干事的好干部,守牢“清廉矛调”的廉政底线。
中心实施《三色提醒工作制度》,会同派驻纪检监察组开展联合督查,加强对涉中心干部违规问题的查处,一经发现坚持实施实名通报至全区各单位,累计3次被“红色”提醒的,将退回原单位。中心副主任贺妍婧介绍,制度开始实施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实名通报太过厉害,但几次实名通报下来,同一问题反复率骤降,形成了良好的导向效果。
中心常态化开展以改进服务作风、提升服务能力为主题的“三亮四比”行动,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创新、比业绩,加快“窗口”“一线”干部历练成长。今年有2名干部被聘为普陀区法学会首席专家,8名调解员被学习强国平台人物栏目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