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玛隆,位于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白玉地区,中国与不丹的边界前沿。这里海拔3500米,是陡峭的峡谷森林地带,冬季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夏季则是连绵不断的阴雨,每年封山期长达5个月。
虽说是高原,但阳光在这里却十分稀罕。可就是在这人迹罕至、环境恶劣的地方,却有一群人,就像是扎在德玛隆山坡上的大树一样,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这群人里面,有一位已经在此执勤、工作了5个年头。他叫王彦凯,是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山南边境管理支队拉郊边境派出所的一名转改民警。
“只要我眼睛能看得清,我就还是在卫国戍边”
初见王彦凯,高高的个子,瘦削里透着干练。但一同执勤的战友却不以为意:“班长很奇怪,跑得慢、反应也慢……”新警何洪成对王班长的日常举止很诧异,总感觉班长和其他人不一样。
王彦凯确实不一样:头上有一道长长的疤,从左耳连到右耳,乍一看上去让人瘆得慌。正说着,同样在派出所待了5年的张亚宇打断了何洪成,“你知道啥呢!班长那可是遭了老罪了。”
2012年,隶属于武警西藏边防总队战士的王彦凯,在执行任务时发生重大意外,两年间做了两次开颅手术。时至今日,他的左额头上还安装着一块4X6cm的钛合金网,以代替颅骨的作用,并将伴随终身。只要一到海拔较高的地方,或者遇冷、劳累,头痛病就会发作。
“头顶一块金属、一个长疤,还缺了块头骨,整个头都不舒服,每天提不起气、没精神,感觉自己是个‘残废’。”谈到术后几年来的感受,王彦凯如是说道。
改变在于后来发生的一件事。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中印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团长祁发宝身受重伤,4名战士英勇牺牲,最终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个事件对王彦凯影响很大,成为他开启新生活的一把钥匙。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我的伤和祁团长的一模一样,而他伤得比我还重。我不应该这么颓废,我应该站起来,像他一样继续在边境战斗!”王彦凯对记者说。
王彦凯不顾两次开颅术后风险,主动请缨前往德玛隆一线执勤点驻守4个月。
当头痛一次次困扰他,当战友们劝他撤下时,他却对自己下了狠心:“只要我眼睛能看得清,哪怕在边境上就是坐着躺着,能发挥一点点作用,我就还是在卫国戍边。”
“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要第一时间办好”
拉郊乡德玛隆新村是新成立的抵边搬迁居民点,有70户239名群众。这么多人迁过来,建档立户、信息采集等工作亟待开展。
不管条件多么艰苦,边民群众生产放牧到哪里,移民管理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跟群众打交道,要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和服务,把他们的事情办好,而且是第一时间办好。”王彦凯说。
一个月下来,王彦凯走烂了一双鞋,他根据走访情况,及时向上级提交“加强和改进拉郊边境地区易地搬迁安置点社会治安管理服务”的调研报告,针对性解决易地搬迁安置存在的治安隐患问题。
德玛隆新村距离派出所要一个多小时车程,群众来派出所办理业务有时恰逢午休和周末。作为负责户籍工作的业务民警,王彦凯从来没有因为是下班时间而拒绝。
“他总是说,‘稍等,马上来’。”旦增的二儿子今年4月出生,他多次来派出所办理业务,与王彦凯接触频繁,关系逐渐熟络起来。
今年6月,王彦凯按计划休假。拉郊乡到洛扎县城没有运营客车,民警休假只能在路边拦“顺风车”,有时运气不好,一天都等不到。王彦凯这次运气很好,刚一出门就“偶遇”了旦增。下车时,王彦凯要付车费,旦增说什么也不收,只说自己刚好要到县城办事,顺道载人不收车费。
“这里的群众很淳朴,只要你真心对待他们,他们一定会把你当作亲兄弟来看待。作为一个老‘德玛隆’,要把他们当自家人。”王彦凯对记者说。
“第一次晒到太阳,我们都兴奋得不行”
在这片抵边原始森林里,王彦凯和派出所战友执勤巡逻的点位一共有9个,各点位环境差异很大,有海拔2900米的、3500米的、4500米的,最高的有4900米,还有一年四季只有雨雪不见太阳的。
一开始,德玛隆不通公路。王彦凯和战友们需要徒步1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点位,帐篷、床、大米等生活物资全靠自己背。而他,要比别人多拿两样东西:布洛芬和硝苯地平。
冬季大雪封山,换勤的时候,他们早晨从执勤点徒步至4800米的切公拉山顶,要走很远的路,“遇大风大雪天气,走路走得脚都快抬不起来了。眼看就剩几百米的山路,就是走不动。”王彦凯说,在切公拉山顶与单位的车汇合,晚上才能到达派出所。
有个执勤点叫俄若拉,是一片海拔4900米的沼泽地,空气中全是雾气,能见度非常低,是所有点位里条件最差的。王彦凯和战友们在湖边的碎石上铺草垫,然后搭上简易帐篷。据战友们回忆,在这里没有见过太阳,雨雪却没有间断过,他们住的帐篷被大雪压塌过两次。
“在这里没电没网都不是问题,关键是潮湿得找不到干柴生火,所以我们没法取暖。晚上睡不着,大家都缺氧头疼,早上醒来盖的三床被子全是湿的,最野的‘驴友’带着他们专业的防潮垫估计也扛不住。”王彦凯的玩笑里,饱含着在恶劣气候执勤的辛酸。
2021年6月,俄若拉上空的云雾突然散去,阳光洒了下来。王彦凯和战友们高兴得跳了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这里见到太阳。“第一次感觉到太阳竟是如此珍贵,我们都兴奋得大喊大叫起来,整个山谷都能听到。”王彦凯回忆道。
王彦凯农村家庭出身,朴实本分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记者问他,你觉得自己伟大吗?他忽然很有诗意地反问了一句,“老师,你觉得这些树伟大吗?我们其实跟这树差不多,没做什么,只是长在这里,守在这里;我们在,国土就不会少。”
是啊,从武警边防部队到移民管理警察,从橄榄绿到藏青蓝,一茬接一茬,他就像是德玛隆山坡上的树一样,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甘于寂寞、乐于坚守,用青春和热血浇筑了这棵忠诚之树。